正文 第40章 政府管理創新(5)(3 / 3)

3.機製上的缺陷製約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機製上的缺陷主要表現在:缺乏對農民工培訓的製度和組織製度。近年來,勞動部門和鄉鎮政府雖不斷加大了對外勞務輸出的組織力度,縣就業局也對少數外出務工農民進行短期培訓再指導輸出,但通過政府組織和職介所組織轉移的勞動力比重依然較小,不足全縣轉移勞動力的1/10,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低;缺乏信息服務機製。農民外出務工缺乏必要的組織和信息引導,勞務市場仍處於培育發展的初級階段,大部分民工外出仍然是靠血緣、地緣、人緣關係,家庭成員帶領,親朋好友介紹,本地外出人員的示範,以及自選外出闖世界等方式各顯其能。

4.政策上的障礙製約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政策上的障礙主要體現在縣級政府缺乏政策調控手段,農民工進城進鎮特別是進入全國大中城市的“門檻”過高,輸出容易轉移難,難以從根本上減少農村人口。從忠縣目前的情況來看,農民工進城後的土地承包、戶籍、權益保障等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但在土地、住房、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核心問題上,一些政策無法取得實質性突破,相關投入因縣鄉財政困難難以根本解決。

政策上的障礙還表現在勞務人員的權利得不到保障上麵。由於當前民工自發外出務工,屬鬆散型勞動力轉移,一旦用人單位與民工發生勞務糾紛,處於被動和受害一方往往總是民工,打官司告狀既費時又勞神,民工不得不忍氣吞聲,這嚴重挫傷了農民外出務工的積極性。

二、促進三峽庫區勞動力資源開發的政策措施和建議

為促進三峽庫區勞動力資源開發並最終實現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的目標,提出如下政策措施和建議:

(一)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

一是建立統籌協調規範高效的組織管理機製。市政府要建立由農村勞務開發工作機構統籌下的部門分工配合機製,進一步整合資源、規範主體,形成統一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體係。庫區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對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工作的領導,完善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部門負責人保落實,層層抓落實的農村勞務開發和管理體係。各鄉鎮政府要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作為自身的重要職責,落實專人負責。二是爭取將庫區勞務產業納入國家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庫區勞務產業作為重點優勢產業,應當納入國家《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範疇,從庫區產業發展基金中切塊專項資金用於庫區勞動力轉移工作。同時,爭取將庫區勞動力轉移納入國家移民後期扶持範圍,從後期扶持基金中列出專項經費用於庫區勞動力轉移就業。三是突出庫區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點。突出抓好庫區移民、庫區中高山農民和庫區失地農民和建卡貧困戶的轉移就業。

(二)進一步落實幾個政策

一是培訓補助政策。嚴格清理各級機構的培訓補助費,保證費用落到實處。整合培訓資源。建立“四統一”的培訓機製,大力促進政府主導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統一培訓計劃;統一補貼標準;統一驗收辦法;統一技能鑒定減免政策。市級財政每年用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增量部分重點向庫區傾斜,提高補貼標準,庫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補助標準應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二是輸出獎勵政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機構給予獎勵。

三是費用減免政策。對涉及農民工的仲裁費、證件費、訴訟費、鑒定費或減或免。

四是權益保障政策。對外出農民工在農村的權利,對農民工獲得勞動報酬、勞動保護、人身損害賠償的權利,對農民工子女入學等方麵給予充分的保障。

五是回鄉創業優惠政策。對回鄉創辦企業的務工農民的登記費、管理費或減或免,並享受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創辦企業的有關優惠政策。

(三)進一步抓好轉移輸出

一是建立健全輸出網絡。以市農村勞動力開發工作機構為載體,成立重慶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指揮中心,建立橫向到各駐外辦事處和培訓機構、縱向經區縣(市)到鄉鎮甚至重點村的信息係統和指揮調度係統。著力提高“三大係統”的關聯度。二是拓寬轉移輸出渠道。在轉移去向上,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努力開辟本地就業崗位,建立主城區對口吸納庫區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協調機製,積極引導庫區農村勞動力向主城區、小城鎮、鄉鎮企業和本區域轉移。在組織方式上,要重點采取政府組織、中介機構介紹、職校推薦、駐外企業帶動、勞務輸出能人帶領、駐外機構聯絡等方式,同時支持農民工利用“三緣”(血緣、人緣、地緣)關係促進輸出。在工作機製上,要大力扶持勞務中介、勞務經紀人等,研究製定促進季節性短工輸出的激勵機製,多形式促進農民工轉移就業。三是培育庫區勞務品牌。引導成立庫區農村勞務開發工作協會,由“協會”牽頭整合庫區現有的品牌勞務,統一注冊“三峽勞務”品牌。各新聞媒體要加大“三峽勞務”品牌的宣傳推介力度,使“三峽勞務”品牌走向市場。

(四)進一步優化服務環境

認真貫徹落實《重慶市進城務工農民權益保護和服務管理辦法》,突出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問題,統籌考慮農民工長期在城市就業、生活和居住對公共服務的需要,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具體說,搞好以下服務:信息服務,法律服務,證卡服務,計生服務,子女入學服務。

(作者單位:中共忠縣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