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政府發展民營經濟對策研究——兼談榮昌縣發展民營經濟的經驗
胡德鋅
1978—2006年,曆史長河中彈指一揮間。在這28年間,民營經濟從無到有,由“提籃叫賣”、“拾遺補缺”、“重要補充”、“組成部分”直到半壁河山。如今,民營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外貿出口的“領頭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破解“三農”問題的突破口。明確政府在發展民營經濟中的定位,總結縣級政府發展民營經濟的成功經驗,探討民營經濟發展的措施對策,將推動民營經濟新的擴展。
一、榮昌縣發展民營經濟的啟迪
其一,政府合理定位是做大做強民營經濟的關鍵。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抓經濟的職能定位,在某種程度上恰恰是“不抓經濟”,市場做不好的才是政府要做的。在民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政府應在為社會公眾的服務上,用駕馭市場經濟的膽略和魄力,大力扶持民營企業發展,不幹預企業內部事務,把重點放在政策扶持、技術指導、項目引導等外部環節上。榮昌縣明確提出了要讓民營企業主“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經濟上得實惠、經營上有靠山”,縣裏每年都要評選民營經濟發展先進鄉鎮、先進民營納稅企業、優秀民營企業家等,並大張旗鼓地進行表彰,全麵營造有利於民營經濟能人脫穎而出的政治氛圍。並確定了重點骨幹企業,在信貸投放、項目審批以及資金、技術引進等方麵給予重點扶持,力爭打造一批上規模的大企業。在民營企業中開展黨的建設,讓民營企業家參政議政,吸收民營企業家入黨,讓民營企業家廣播裏有聲,電視裏有影,報紙上有名,政治上有位。同時,政府部門對企業不搞“吃、拿、卡、要”,不向企業征“過頭稅”,不與企業爭利,藏富於民,放水養魚,為民營企業營造寬鬆、和諧、優越的發展條件。
其二,立足本地優勢是做大做強民營經濟的基礎。對於一個地區、一個企業來講,可能會沒有什麼絕對優勢,但總會存在著比較優勢。民營經濟的成功者,大多數都是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找到了自己的發展空間。因此,發展縣域經濟,不僅要在招商引資、吸引外力、擴大對外開放上下功夫,還要在發揮優勢、激活內力、做大做強民營經濟上下功夫。榮昌縣民營經濟的發展,就得益於把特色產業作為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這是靠壯大提升傳統特色產業,打造經濟發展新優勢的明智選擇。目前,該縣的醫藥(獸藥)飼料、機械製造、農副產品加工、能源建材、輕紡化工等五大特色產業,已成為支撐榮昌工業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
其三,實現科技和管理創新是做大做強民營經濟的動力。創新是企業前進的發動機。持續的科技和管理創新,是民營經濟克服弱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的法寶。如果創新停滯了,企業的生命活力也就行將結束。榮昌縣堅持把人才作為做大做強民營經濟的一個大的戰略,招才重才,尊才愛才,製定優惠政策,通過多種方式積極為民營企業引進、輸送和培養人才,特別是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合作,提高企業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加強對企業家隊伍的培訓力度,提高企業經營者的素質,讓更多的優秀企業家脫穎而出。其根本目的在於打造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優勢。這也是該縣民營企業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源泉的關鍵所在。以技術創新搶占市場製高點,通過自主創新,使產品最大限度地規避市場競爭風險,不僅使企業效益明顯提高,而且企業規模也日益壯大。目前,該縣90%以上的飼料獸藥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了產學研關係,並擁有自己的科研機構。
其四,優化發展環境是做大做強民營經濟的保障。從一定意義上講,民營經濟就是環境經濟。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有什麼樣的發展。為實現民營經濟的大發展、大提高,榮昌縣提出了“環境是生產力,環境是競爭力”的口號,並將其落實於行動,製定完善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等文件,認真清理行政審批事項;建立了集“審批、收費、會計結算”於一體的行政服務中心,對所有項目實行“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建立了縣長熱線和優化經濟環境投訴中心,設立了投訴專線電話,優化了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經濟發展硬環境的同時,從各方麵入手打造優質的經濟發展軟環境,營造親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圍,以此為保障,不斷實現經濟發展的新跨越。
二、縣級政府促進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一,進一步提高認識,積極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民營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不外乎是體製性問題、政策性問題和工作中的問題,但是,最緊迫的、最根本的大問題仍然是認識問題,那就是上上下下對發展民營經濟之於富民強縣的重要性尚未形成共識,這在民營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一個地區的發達與否,並不在於資源的多寡,關鍵在於思想意識的落後與先進。我們的明天完全取決於我們今天的認識和行動。思想是行動的基石。隻有思想解放了,認識提高了,共識形成了,方能以更廣闊的思路、更創新的思維、更開拓的舉措推進發展。解放思想,提高認識,尤其是提高縣級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同誌的認識,是當前發展民營經濟的一個重要前提。縣級政府的職能部門不要熱衷於指手畫腳,而應當在出主意、給政策、搞服務、創環境上下功夫,強化服務意識,真心實意地為百姓創業和民營企業發展服務,真心實意地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真心實意地保障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營造一個讓投資者感到放心、讓民營企業感到開心,讓創業者感到舒心的寬鬆愉快的發展環境。
第二,突破傳統經濟理論束縛,為民營經濟的市場準入提供製度保障。加入WTO,標誌著中國經濟全麵融入世界經濟體係,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地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要適應這個時代發展的要求,為民營經濟的市場準入構築製度基礎,就必須突破和摒棄傳統國有經濟理論的束縛。一是要摒棄“國有經濟偏好論”,實行國有經濟與非公經濟一律平等論。這是後WTO時代唯一正確的選擇。二是要突破“國有經濟主導作用論”,認可市場競爭的權威。真正讓各種所有製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三是要揚棄“國有經濟控製論”,將各種所有製經濟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之中,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資本等相互參股的混合所有製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製的主要實現形式。
第三,加強金融扶持力度,切實解決民營企業發展的融資瓶頸問題。民營企業要發展壯大,大都受到資金、信貸方麵的製約和困擾,縣級政府應協調、鼓勵和引導轄區內各商業銀行進一步開發、開放適合民營企業的貸款品種,根據企業規模和發展速度在信貸上給予優惠。對其中規模較大、發展前景看好、效益好、信譽度高的民營企業在金融結算、服務、利率政策等方麵享受與國有、集體、外資企業同等的待遇。
第四,發展民營經濟園區,為民營經濟營造大發展的春天。十六大以後,一個讓非公經濟人士想幹事業、能幹成事業的創業氛圍正在形成。但是,不和諧的因素仍在“春天”裏彌漫著。為此,我們應當在整體環境並不十分和諧的條件下,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最安全、適宜的“製度空間”,就如同在北方的冬天裏搭建“塑料大棚”一樣,在民營經濟園區裏為民營企業營造一個“春天”的“小特區”。
第五,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要堅持與時俱進,常抓不懈。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發展的大環境越來越好,民營經濟發展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事實表明,民營經濟發展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對環境要求就越迫切;民營經濟發展的規模越大,水平越高,對環境的要求也就會越來越嚴格。隨著民營經濟日趨活躍和繁榮,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也將變得更加複雜,並且永無止境。因此,要堅持與時俱進,常抓不懈。
(作者單位:中共榮昌縣委黨校)
關於潼南縣政府發展民營經濟的對策思考
餘秋華
今年以來,潼南縣政府按照“發展抓經濟,經濟抓工業,工業抓項目,項目抓招商”的工作思路,積極推動“工業興縣”的發展戰略,對工業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對民營經濟的發展,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我縣民營經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民營經濟在我縣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問題
1.民營經濟總量逐步增大,對全縣經濟的貢獻份額日漸提高。2005年,全縣累計私營企業8560戶,比上年淨增325戶,增長38.9%,個體工商戶2063戶,比上年淨增586戶,增長28.3%,私營企業注冊資金6.24億元,比上年增長56.9%,全縣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超3億多元,增長24.6%,占全縣GDP的比重達60.3%;民營經濟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2%,拉動全縣經濟增長近6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