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慧君
一、背景介紹
當前有關維基的介紹性文章較多,相關學術性研究較少。多數研究集中在維基在知識共享、企業管理、新聞傳播、教育模式領域的應用和意義,少數關注維基在虛擬社群、傳播方式上的特點,而鮮有研究探析維基在中國發展緩慢的原因。
事實上,維基在給中國社會帶來新機遇和新挑戰的同時,它自身也麵臨著一係列生存和發展的機遇和挑戰:維基理念的引入和最初使用要歸功於2001年創建的中文維基百科(其服務器在境外),但中國國內維基網站的興起始於2003年網絡天書的誕生,2004~2005年,一些國內元老級的維基網站(如維庫、天下維客、互動維客)開始出現,從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專業化、特色化的維基網站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然而,中文維基百科遭遇禁封後,用戶活躍程度銳減;而國內一些元老級的維基網站在經曆了最初的興奮後,也開始麵臨發展緩慢甚至停滯的問題;新興的專業化維基網站在贏得喝彩聲的同時,也麵臨很多發展瓶頸。維基在中國如同雨後春筍湧現,然而多數維基網站也猶如曇花一現,天下維基站長曾表示過,“在中國出現的維基不下幾萬個,但多數如實驗品,最後真正堅持下來的並不多,目前不超過幾十個。”
從個體層麵和整個社會層麵來看,維基在知識積累和分享、信息獲取和管理等眾多領域有極大的價值;然而,和其巨大的社會價值相比,當前維基在中國的影響力卻是遠遠低於人們預期的: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維基,但是真正了解維基、使用維基的依然是小眾階級,在中國龐大的網民中,維基使用者或許還算不上是冰山一角。
鑒於此,本文將對維基在中國的發展進行一次探索性研究,希望能夠為今後進一步了解維基在中國的發展提供參考性依據,試圖對下麵這個問題作初步探討:
維基在西方和中國的發展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情況,到底是何原因造成了維基在中國的發展緩慢?
二、研究對象
維基(WIKI)是一個動態變化的事物,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嚴格的定義。其中一種廣為接受的看法是:“維基既指內容也指實現該內容的工具。維基是一個提供‘共同創造(collaborative)’環境的網絡工具,它遵循‘客觀’、‘自由’、‘開放’、‘協作’等理念,允許成員針對其中的主題或條目進行創作、修改、擴展或深入的探討,從而使得更為客觀的內容不斷呈現出來,進而幫助在某一個社區內的人們共享知識或信息,由於維基采用完全自由共享、無壁壘交互和去中心化的全員參與模式,使得傳播的結構更加扁平化,從而令信息和知識的傳遞更加迅速、直接、高效。”[張喜來:《對國內wiki發展的多元思考》,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第5頁。]
由於維基在中國仍處於初始階段,多數人對維基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往往錯誤地將維基等同於維基百科。事實上,維基的範疇遠遠超出維基百科,維基不僅可以用於百科,還可以用於組織項目管理、個人知識管理,百科隻不過是維基的具體應用之一。
本研究以中國的維基網站為研究對象,是指中國境內誕生的維基網站,既包括百科類維基(如網絡天書、維庫),也包括專業類維基(如天下維客),中文維基百科作為重要的參考係,會常常出現在本次研究中。
三、文獻綜述
傳播學者羅傑斯把創新(innovation)定義為:“一種被個人或其他單位視為新穎的觀點、實踐或事物。”[〔美〕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第四版),郭鎮之等譯,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頁。]他對創新特征做了以下分類:相對優越性(relative advantage)、情感滿足(emotional gratifications)、文化和價值的相符性(compatibility)、相對不利性(relative disadvantage)。[金兼斌:《博客:—個人出版的理想、現實與未來》,《新聞與傳播研究》2004年第4期。]在談到創新擴散的時間周期時,羅傑斯在新事物發展的S曲線理論中指出,幾乎大部分新思想、新事物的創新擴散過程都是呈S形曲線:開頭人很少,擴散的進程很慢,當人數增加到居民的10%~25%時會突然加快,曲線呈迅速上升趨勢,而在接近於最大飽和點時再次慢下來。[楊慶晶、龍華:《Blog與創新擴散》,《新聞前哨》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