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中國維基網站發展原因之初探(1)(2 / 3)

互聯網使用環境對互聯網的使用行為有著重要影響。正如Ajzen&Fishbein(1980)所指出的,決定人們行為意向的各種信念(beliefs)是因行為的具體對象和環境而有所不同的。就創新采納決策而言,創新本身的特點以及創新采納的社會環境,可能對人們在采納決策中采納哪些“行為信念”和“規範信念”產生深刻的影響。互聯網使用環境中,媒介政策法規、社會經濟環境、產業發展環境都會對網絡使用行為產生影響。[金兼斌:《我國城市家庭的上網意向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頁。]

在中國互聯網擴散的研究中,Timothy.J.Rogers引入了Geert Hofstede的文化模型,指出文化因素對互聯網擴散的影響。Geert Hofstede的文化模型表明,不同國家文化在特定指標上有所不同(Hofstede,1991)。其中五項突出的文化指標包括: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IDV),男權主義(Masculinity,MAS),長遠目標(Long-Term Orientation,LTO),權力位階(Power Distance Index,PDI),以及避免未知指數(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UAI)。這項研究的重要之處在於,通過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各項指數的比較,可以推測這些文化指標對中國互聯網以及IPTV擴散的影響(Timothy.J.Rogers,2006)。[〔美〕Timothy.J.Rogers:《從文化、教育和能源角度對中國互聯網采用及擴散的研究》,普度大學學期論文,2006年。]中美兩國在其中四項指標存在較大差異:個人主義、長遠目標、權力位階以及避免未知指數。在有關博客發展麵臨挑戰的研究中,網絡研究學者金兼斌指出,社會文化在博客創新擴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為:“博客之能否成為未來普通民眾一種理想的個人網絡出版方式,最大的挑戰,也許將不是來自技術,而是來自於其所認同的固有的文化和價值觀念。”[金兼斌:《博客:—個人出版的理想、現實與未來》,《新聞與傳播研究》2004年第4期。]

金兼斌還指出,對於博客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有賴於文化價值的培養,以及政策法規的調整和檢討,並指出這在中國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從社會層麵上看,博客想要真正成為社會公民的一種情感、意見和生活的記錄和表達方式,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和價值觀念上的培養,以及一係列法規(如知識產權保護方麵)和價值評估體係(如博客與新聞媒介的共生關係)的重新調整和檢討。前者我們可以稱之為博客興起的社會層麵的精神基礎,而後者則可以稱之為社會層麵的物質基礎。這種博客交流流行的社會層麵的精神和物質基礎的培養,在中國,可能還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而我們對博客這種看似簡單的互聯網應用功能的真正潛力及其可能的深遠影響的認識,也有待時日。”[金兼斌:《博客:—個人出版的理想、現實與未來》,《新聞與傳播研究》2004年第4期。]

在談到國內維基網站遠遠滯後於國際發展水平時,中國維基的革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提到了網民素質、維基內容不足、技術應用不成熟等因素。網絡天書的創始人和站長葉群峰指出,用戶規模過小製約了維基在中國的發展,“國內其他主要維基站點的參與者大多由技術愛好者組成,崇尚開放源代碼,也就是一批所謂的互聯網精英在嚐試維基,還遠遠沒有達到Blog在中國的普及程度”。而中文維基百科奠基人之一的時昭認為,跨語言交流的能力以及維基入門時的技術門檻,都是阻礙國內維客群體壯大的因素。[陳瓊:《維基的中國理想》,《互聯網周刊》,2005年12月12日。]天下維客的創始人和站長韓玉文表示,內容不足是國內維基網站發展的瓶頸,“國內的維基站點在內容方麵有兩大瓶頸,一是很多維基站點中的內容太過一般化,沒有閱讀價值。二是雖然維基百科是第一個獲得大家認可的成功維基範例,其模式寬泛而鬆散,但這樣的‘柴草堆模式’很難複製”。[陳瓊:《維基的中國理想》,《互聯網周刊》,2005年12月12日。]此外,葉群峰認為,國內維基技術應用的不成熟也是導致國內維基發展緩慢的原因。[陳瓊:《維基的中國理想》,《互聯網周刊》,2005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