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假設
維基允許所有人(登錄或匿名)添加、改變或刪除內容。它提倡的是一種草根精神,但事實上,在中國現階段,維基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民間精英文化”。此外,維基對知識積累和知識共享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維基在中國的發展速度卻遠遠落後於人們的預期。到底是什麼阻礙了大眾參與到維基中?維基在中國如何能改變“精英參與”的現狀,將其“人人可以參與”的理念變為現實,正是本次研究所關心的議題。
本次研究假設如下:
維基在中國發展的主要受製因素可以從個體采納、社會擴散兩個角度來衡量:
個體采納層麵:中國廣大網民使用維基較少,主要受到技術(接觸維基的技術能力)、文化(參與閱讀和書寫詞條的知識水平)、意願(樂於和他人分享智力成果的態度)三個要素的製約。
社會擴散層麵:維基之所以在整個社會發展緩慢,最大的阻力來自政治監管的製約。
五、研究設計
本次研究集中探討維基在中國發展緩慢的原因,出於研究需要,筆者主要采用深度訪談的方法,並以焦點小組為輔助。
2007年初,筆者對14位維基人士進行了深度訪談。這14位訪談對象包括中國互聯網行業主管部門官員、維基網站的管理者、網絡研究領域的學者,以及維基使用者。其中,維基網站管理者包括四類人群:國內影響力較大的三家維基網站創始人及站長、中文維基百科奠基人、國內維基網站創建者、維基網站管理員。維基使用者又包括三類人群:資深維基百科人、活躍維基使用者、一般維基使用者。焦點小組的對象包括兩類人群:一是維基一般使用者,二是未曾接觸過維基但聽說過維基的潛在使用者,目的是通過兩類人群的對比,觀察不同用戶對於維基的不同認識與態度。
由於立場不同,各位訪談者對維基網站在中國的運作機製、發展緩慢的原因,有著不同的視角,帶來了多元化的聲音,為開拓本次研究的思路,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
本次深度訪談采用半框架結構,設立寬泛的問題,如“您認為是哪些因素造成維基在中國發展緩慢的原因”。根據受訪者要求和研究的倫理道德標準,本文中出現的訪談對象一律隱去真實姓名。
六、研究發現
當被問及“是何原因造成維基在國內和國外發展兩重天的情況時”,不同訪談者給出了不同的答案。通過彙總各方意見,筆者發現,維基在中國發展緩慢的原因遠遠超出筆者在訪談之初的假設:維基在中國發展滯緩受到多方麵因素影響,政治監管是其中的一項影響因素,但並不是最重要的製約因素。文化傳統中“寬容、共識、妥協”理念的缺乏、“利他主義”的不足、“分享”意願與“共同協作”的微弱、中國網民整體素質的不高、以瀏覽為主的網絡使用習慣、娛樂至上的網絡文化、急躁功利的社會環境、對著作保護權的淡漠、對創新缺乏認可和激勵的機製、開源理念和運動處於初始階段,以上種種因素共同導致了維基網站在中國發展的緩慢。
Geert Hofstede的文化模型對文化因素的影響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避免未知指標可以解釋“寬容、共識、妥協”理念的缺乏;權力位階指標可以解釋中國網民整體素質的低下;個人主義指標可以解釋“分享”意願與“共同協作”的微弱。
1.政治監管:並不是維基在中國發展最大的阻力
政治監管在中國似乎是一個人人都知道但人人都不願提及的話題。在訪談中,很多受訪者對這個話題也持有很謹慎的態度。人們對政治監控這種諱莫如深的態度似乎在暗示政治監管力量的強大與無所不在。維基在中國發展的最大阻力是來自政治監管嗎?政治監管到底有多大影響?
帶著這個問題,筆者訪談了政府部門相關官員、維基網站管理者、網絡研究學者、維基用戶、維基的潛在用戶(沒有使用過維基,但是聽說過、對維基有一定了解的網民),傾聽不同立場者的聲音,力圖從不同角度看待政治監控對維基發展的影響。當被問及“您認為政治監控是維基在中國發展的最大阻力嗎”,不同身份的訪談者給出了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