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維基網站站長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十分出乎筆者的預料:他們一致承認政治監控對維基發展有影響,但這並不是最大的阻礙因素。一位站長表示:“政府部門的監管不僅僅是針對維基的。整個社會已經在慢慢進步,總體還是‘宜疏不宜堵’,對於維基網站來說,總體環境還是比較寬鬆的。維基在國內發展緩慢,不是限製或者監管的原因,而是整個互聯網文化和社會生活水平所導致的。”
另外一位站長是這樣闡述維基和政府監管之間關係的:“維基自由、開放、中立的理念和中國政府的監管理念是有衝突的,但這並不等於說用維基就一定會出現讓政府監管部門無法容忍的事情。”
第三位站長則認為,“研究不足、投入不足、互聯網基礎環境不足”是維基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政治監管。中文維基百科的奠基人也表示:“政治監管並不是針對維基的,所有web2.0模式下的網站都麵臨這個問題。”
雖然在維基管理者看來,政治監管並不是影響維基在中國發展的最根本因素,但與此同時,維基網站的管理者們也表現出了對政治監管的自覺:“知識詞條成千上萬,為什麼非要和那幾個敏感詞條過不去呢?”一位維基站長如是說。麵對政治監管的壓力,對於一些敏感詞條,國內維基網站采用的手段是“繞路走”。這樣做的目的,用另外一位站長的話來解釋是“網站生存是第一位的”。
被問及“政治監控是維基在中國發展的最大阻力嗎”,維基用戶和潛在用戶對此問題看法不一:使用維基較少的用戶、維基的潛在用戶大多持肯定態度,即“政治監控是阻礙維基在中國發展的最大因素”;但資深維基用戶更多持保留意見,認為政治監控並不是維基在中國發展最重要的瓶頸,即使是重要的製約因素,也不是唯一重要的製約因素。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分歧呢?對於那些維基的非活躍使用者、潛在使用者而言,他們更多地將維基等同於維基百科,忽視了其他維基網站的存在,認為維基百科被內地封禁後,無法或者很難登錄,這導致維基在中國使用困難;同時,這些非活躍用戶、潛在用戶對維基的理解更多集中在“言論自由、觀點開放”上,而不熟悉維基的其他原則,如“共識”、“妥協”、“分享”、“集體協作”、“開放版權協議”,於是簡單地把維基在中國發展滯後的原因歸納到政治監管上麵。而那些資深維基用戶對維基的運作機製和理念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後,發現維基發展緩慢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看上去維基百科的封禁是導致維基在中國發展減速的導火索,但事實上,維基在中國發展滯後的原因遠不止政治監控這麼簡單。
網絡研究學者對此持有以下態度:從宏觀環境來看,政治製度、意識形態會給維基在中國的發展帶來一些影響,雖然有時候這種影響“令人灰心喪氣”;從個體層麵來看,人們的價值觀(如利他主義)、社會文化(如公益奉獻)會更多地影響維基在中國的創新擴散。
在互聯網用戶、維基管理者、網絡學者眾說紛紜的時候,政府管理部門對維基持何種態度呢?
在被問及中國政府對維基百科的態度時,這位政府官員的回答出乎筆者預期:“其實,政府對維基百科反複的開放和封禁中,也表現出很矛盾的思想。”這位受訪者是這樣解釋政府的“矛盾”思想的:“一方麵,在知識文化的積累傳播上,維基很有價值;但另一方麵,這種傳播方式也會被少數反華分子利用,發布危害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信息。”
在問及“維基百科如何給國家安全帶來威脅”之時,這位政府官員提供了一個頗能引起深思的話題:“少數作惡者的力量是大於多數善意者的。”這位受訪者承認,多數維基百科的用戶是善意的,但是少數惡意破壞者的行為卻是持續且頑固的,這樣造成的最終結果就是“少數作惡者的力量會把維基百科作為一個散布不良信息的平台,威脅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這位政府官員的觀點恰好和維基百科的理念形成鮮明對比:“多數善意者的力量大於少數惡意者的力量”。
事實上,“多數善意者與少數惡意者力量對比”這一話題,是維基百科中爭論最多的話題之一。中文維基百科奠基人認為,惡意者是存在的,但這種人很少,而且也不可能長期在維基百科待下去,可以通過封賬號的方式讓惡意搗亂者不能再發布信息。
另外一位資深維基人則提供了一種介於上述二者之間的視角:“善意多數者的力量大於少數惡意者的力量,這個假設是在詞條參與人數足夠多的情況下才能成立的;小群體裏,這個就很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