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中國維基網站發展原因之初探(2)(2 / 3)

針對“多數善意者和少數惡意者的力量對比”這個問題,到底孰對孰錯?筆者可能無從給出結論;並且,本次研究的目的不是對各方進行價值判斷,本研究努力提供一個多元化的平台,讓各方不同的聲音得到呈現,為後來的研究提供初步參考。但上麵各方不同的聲音也許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思路:實際情形中多數善意者和少數惡意者的力量對比,並不如假設中那麼簡單。

當被問及“封禁維基百科,會不會和‘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出去’的做法如出一轍”時,這位官員承認,維基百科的封禁會給知識分享帶來負麵效應,但維基百科的開放會給國家安全帶來負麵效應。二者相比,還是應當把國家安全放在第一位:“知識文化進步有很多途徑,不會因為一個維基百科的封禁而導致知識文化的停滯不前;但是國家安全則不一樣。”

當談到政府部門對國內維基網站的監管措施時,這位受訪者表示:“目前,國家網絡監管的重點還不在維基上。目前,維基的影響力還太小,因此不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當問及政府對國內維基網站的監管措施時,這位受訪者表示:“政府將按照互聯網管理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監管,不會有針對維基網站的特別管理措施。”

綜上所述,維基網站管理者、網絡學者並不認為“政治監控是維基在中國發展的最大阻力”;政府官員則認為“中國政府網絡監管的重點還不在維基網站”;隻有維基的潛在用戶和非活躍用戶認為“政治監控是維基在中國發展的最大阻力”。各方的訪談打破了筆者研究初始的假設:“政治監控是維基在中國發展的最大阻力”。

對於政治監管的影響,綜合維基站長、維基用戶、專家學者、政府官員的各方意見,筆者認為,政治監管對於維基在中國發展的負麵影響是顯著的,但政治監管隻是維基在中國發展遇到的諸多瓶頸之一;看上去,政治監管是維基在中國發展遇到的最大阻力,但深入了解維基的運作之後發現,政治監管隻是一塊浮冰,維基在中國發展緩慢來自更深層的文化因素:如“寬容、共識、妥協”理念的缺乏、“分享”意願與“共同協作”的微弱;網絡使用能力及習慣的不足;低俗的網絡文化和功利的社會環境等。

2.文化傳統:“寬容”、“共識”、“妥協”理念的缺乏

避免未知指數“關注社會對不確定以及不明確的忍耐程度,例如,無組織狀態。該指數得分較高的國家對於不確定性和不明確性有較低的忍耐程度。而該指數得分較高的國家對不確定以及不明確的焦慮程度較低,可以更多地容忍不同意見”(Hofstede&ITIM,2003a)。在該項指標的得分上,中國出乎意料地比美國低:中國30分,美國46分。得分似乎表明,與美國相比,中國更能容忍不同的觀點。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本次訪談結果顯示,麵對多種觀點,中國文化傾向從中確立一個“正確”的,而將其他視為“錯誤”的。對於不確定事物的容忍力和多種觀點的忍耐力,中國文化要低於美國文化。

“自由、開放、中立”是維基百科倡導並堅持的理念,這一理念強調對不同觀點的包容。這一觀念促成了維基內容的豐富。如一位影響力很大的維基網站創始人所言:“維基百科的成功,不是技術上的成功,而是理念上的成功。”維基百科“開放、自由、中立”的理念,在某種程度上,是西方文化中“寬容”、“妥協”、“共識”理念的體現,而國內維基網站的發展緩慢,在很大程度上,是歸於國內多數互聯網用戶對“寬容”、“妥協”、“共識”理念的陌生。而這種理念上的陌生,是和中西文化差異密不可分的。維基在國外繁榮發展的理念,和中國文化的精神氣質,在很多時候是不兼容的。

“寬容”理念:對多種觀點的認識、接受

維基百科的核心理念體現了一種對多元觀點的“寬容”:不同觀點是不可避免的,少數者的意見也必須得到尊重,也就是對各種不同觀點持有一種“兼容並蓄”的態度。然而,維基網站賴以生存發展的這種精神特質,是和中國文化傳統相契合的嗎?

如同一位資深維基百科人所闡述的:“對多種觀點的認識、接受,這可能是中美社會心理、文化傳統的不同。”維基百科表現出的“寬容”特征,不僅是一個網站理念的特質,在某種程度上,更是一種西方文化的特質。而這種文化特質,在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傳統文化所稀缺的。談到這一點時,這位維基人感慨頗多:“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平和的儒家還是激進的法家,或者是超脫的道家,各家各派都認為隻有自己的主張才是正確的,其他主張都是錯誤的,或者說是不如我的。”中西文化之間更多的是一種“兼容並蓄”與“唯我獨尊”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則強烈地體現在維基百科和國內維基的發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