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中國維基網站發展原因之初探(2)(3 / 3)

“妥協”:爭論是為合作

國內很多維基網站在形式上是維基百科的模仿品,但理念卻和維基百科相去甚遠。談到這一點時,一位資深維基百科人還提到了一個很有啟發性的概念:“妥協”。爭論是為了合作而存在,合作是為了建設更為滿意的內容。他對維基百科始終貫穿的這種理念有極高評價,認為這就是一種“偉大的妥協”。

談到“妥協”時,這位維基人將該理念和美國憲法所體現的文化特征聯係起來。這位受訪者認為維基百科的“妥協”是與促成美國第一部憲法的“偉大的妥協”一脈相承的。這位維基人反複提到了“偉大的妥協”:

“美國建國之時,13個州對於經濟製度,包括蓄奴製在內,皆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各個州意識到不同觀點是不可避免的,為了製定一部大家都能接受的憲法,各州需要相互妥協。最後,在各方的努力下,誕生了美國第一部憲法,於是這種為了合作而進行的妥協被稱作‘偉大的妥協’”。

在這位維基人看來,維基百科之所以能“中立、開放、自由”地呈現各種觀點,也和“妥協”精神密不可分。國內維基網站之所以發展緩慢,也正和這種“妥協”文化氣質的缺乏有關。

在談到國內維基網站和維基百科最大的不同之處時,這位資深維基百科人感歎道:“維基百科上的爭論是為了合作而存在,各種不同的聲音最後可以達成妥協;而國內一些維基網站上的爭論是為爭論而存在,最後是要弄出個高下之分。”

對於國內維基網站,“妥協”的理念是需要大聲疾呼的。正如這位資深維基人所一再強調的:“不同觀點是不可避免的,大家尊重一個總原則,在這個原則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甚至是不可調和的觀點,但是隻要大家相互容納,最終是可以達到一個妥協結果的。”

“共識”:少數人的意見也要得到尊重

在談到維基百科的理念時,這位資深維基人還提到了另外一個國內維基稀缺的文化元素:“共識”。

共識原則強調的是少數人的意見是不可以忽略的,即使少數人對大多數人讚成的觀點表示反對,少數人的意見也必須得到尊重。這和中國文化傳統裏“少數服從多數”的理念截然不同。

少數人的觀點是如何得到尊重的呢?這位維基人以維基百科中“優秀條目”的評選為例,闡釋了“共識”與“少數服從多數”的不同:

“對於某一個條目,若是有8個人讚成該條目可成為優秀條目,2個人表示反對,根據‘少數服從多數’原則,這個條目馬上就可以評選成為優秀條目了;但是‘共識’下的評選不是這樣簡單的:共識原則要求大家不能隻簡單地表示‘讚成’或‘反對’,還要求大家具體說明‘讚成’或‘反對’的意見,尤其是反對者,要盡可能多地說明理由,這樣,詞條的作者才能思考反對者的意見,重新對詞條內容進行修改、完善;修改完善後的詞條要再一次經過大家的評選,如果有9個人讚同,1個人反對,這個詞條也不能成為優秀詞條,作者需要回複反對者的意見,做進一步的改進,直到最後這1個人也讚同,或者有保留地反對,這個條目才能最終成為優秀詞條。”

一言以蔽之,共識原則下,所有的反對意見都需要尊重,即使最後不能消除分歧,但是所有反對意見都要得到回複,至少達成一個大家最後都能接受的結果。

然而,在中國文化氛圍之下,國人更習慣“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往往是根據持讚成或反對意見的人數多少來判斷最終結果,並不是把讚成或反對意見本身作為判斷標準,這也是國內維基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共識原則的缺乏,也許是維基在中國遇到的主要困難,也就是說,大家不習慣這樣看事情的方法,國人更經常使用的是‘少數服從多數’原則,於是少數人的聲音被大家置之不理,得不到重視。”這位維基人在談到這點文化差異時,不無遺憾地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