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中國維基網站發展原因之初探(3)(1 / 3)

“寬容”、“妥協”、“共識”這三個概念不是相互分離的,在多數情況下,三者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事實上,這三個理念背後傳遞的是同一個信息:維基在國外賴以成功的理念,在中國缺乏滋養它的文化土壤。維基在中國擴散緩慢的原因,和文化因素密切相關——中國文化對於不確定性和不明確性有較高的焦慮,對多種觀點並存的忍耐程度較低。

上麵提到的“唯我獨尊”、“一爭高下”、“少數服從多數”或許是中國文化中固有的特點,而這和維基的理念——“對多種觀點的認識和接受”、“爭論是為了合作”、“對少數觀點的尊重”是有衝突的。Geert Hofstede的避免未知指標解釋了這二者衝突的深層原因:兩種理念的衝突,源於兩種文化的差異——對於不確定狀況的焦慮、對多種觀點的包容能力。維基網站賴以發展的“寬容”、“妥協”、“共識”理念,是美國文化“對不確定性的較低焦慮、對多種觀點的較多包容”的體現。維基網站在中國擴散緩慢和中國文化“對不確定性狀態的較高焦慮、對多種觀點的較少包容”相關。中國傳統文化中稀缺“包容”精神,這致使國內很多維基網站隻是學到了維基百科的“形式”,卻沒有學到維基百科的“精神”。這種“隻得其形,未得其神”的狀況,可以提供這樣的啟示:維基在中國發展緩慢最重要的原因,並不是技術上的瓶頸,也不是政治監管的阻力,而是維基網站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理念在中國文化中的缺失。

3.民族性格:集體協作、分享意願的不足

個人主義這項文化指標用於衡量一個社會對個人或者集體成就以及人際關係的強調程度。個人主義指標得分較高的國家更強調個人主義以及個人權利。個人主義指標得分較少的國家多為集體主義國家,注重個體與家庭、群體之間的強連帶關係,以及對群體責任的承擔。中國在個人主義指標上的得分是20分,這不僅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也低於亞洲平均水平。該項得分表明,中國是一個高度的集體主義國家。

高度發達的集體主義,從字麵上理解,為維基倡導的“集體協作”提供了適宜的文化土壤。然而,仔細剖析中國的“集體主義”,卻發現此“集體主義”和維基倡導的彼“集體主義”相差甚遠。

武堅在《當代中國的文化困境》中這樣剖析中國的“集體主義”:

中國人的集體主義是以狹隘的自我利益為中心、在強大外力壓迫下生成的功利性集體主義(或者說是“外在脅迫性集體主義”)。維係功利性集體主義的紐帶不是超越個人狹隘利益的理性自覺或者宗教(道德)情懷,而是強大的外部壓力(諸如生存困難、權威壓製)。一旦外部約束力量消失或者失效,被壓抑的狹隘自我中心情結和利己本能就迅速膨脹,從而迅速地從功利性(外在脅迫型)集體主義者退化成為狹隘利己主義者……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由於傳統中國社會的集體情結建立在家族血緣關係而不是個人理性或者超越性信仰的基礎之上,因此中國人的集體主義與其說是一種注重共同利益的集體主義,不如說是一種隻關注家庭利益的家庭中心主義。因此,楊國樞認為,中國人的“集體主義”是以“家”為單位的,超出“家”或“家族”的範圍,中國人就變得沒有什麼集體主義可言了。當代中國式集體主義的內在本質——功利性、強製性。[武堅:《當代中國的文化困境》,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5533。]

從這個角度審視,中國文化中集體主義並不等同於利他主義、協作主義,相反,它帶有利己主義的傾向。中國高度的集體主義在某種程度上是高度的利己主義。一旦超出“家”或“家族”的範圍,集體主義就會分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