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體協作:與“單打獨鬥”民族性格的矛盾。
維基作為一種多人協作的寫作工具,它需要眾人的力量進行編寫和維護。“從內容創作的角度來說,Blog是一種個人媒體或者也可以稱‘獨媒體’,Wiki是一種‘眾媒體’。Blog是種個人或小集體創作的工具,而Wiki是種更大的集體創作的工具,是可以彙集集體智慧的工具。”[鄒景平:《從Blog到Wiki》,《中國原創教育》2006年2月。]正如一位維基使用者所言:“Blog突出的是個性化,它靠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做起來;維基追求的是公信力,它需要眾人的力量才可以做起來。”[鄒景平:《從Blog到Wiki》,《中國原創教育》2006年2月。]
維基發展所需的集體協作,和中國人的文化傳統相符嗎?國內建立最早、影響力最大的百科類維基網站創始人和站長如是說:“(在中國)大家喜歡各占山頭,有能力的人想突出個人價值,顯示自己的能力比別人強。”這種單打獨鬥的方式,或許有它值得提倡的地方,但對於維基網站“彙集眾人智慧和力量”的協作方式,卻是不利的。這位維基網站的創始人補充道:“這種大家各自為政的局麵,到了最後就應了那句老話:‘一個人是龍,兩個人是熊,三個人是蟲’。”
維基體現了“利他主義”、“協作精神”:通過集體創作、維護,來建造人人可以參與、人人可以獲益的內容。維基要求的集體主義,是超越了“家”、“家族”的集體主義,也就是超越了中國文化中以“家庭利益為中心”的集體主義。在“家”、“家庭”範圍以外,中國文化更強調的是個人利益,也就是所謂的“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在訪談中,一位從事媒介經濟學研究的學者也提到了民族性格與維基精神的差異:“中國人單打獨鬥的民族性格和維基網站要求的集體創作精神是截然不同的。”
或許,從當下國內博客的欣欣向榮與國內維基步履維艱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因素在創新擴散中的作用。博客張揚個性、提升個人形象,它發出的是“我”的聲音,體現的是“我”的價值,更符合人們崇尚自我的社會心理;而維基標榜的卻是匿名與合作精神,個性化不是它的主要追求目標,信息的完整性、充分性才是維基真正關注的,它發出的是“我們”的聲音,體現的是“我們”的價值,這不僅對人們標榜自我、崇尚自我的社會心理提出了挑戰,也對“利己主義的集體主義”文化提出了挑戰。
(2)利他主義與功利主義之爭。
在訪談中,筆者對每位訪談對象都問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具備了維基所要求的技術、知識能力,你願意參與維基的編寫工作嗎?”各位訪談者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頗為引人深思。
回答基本上以“不會參與”或者“在時間、精力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參與”為主。訪談者對此最常見的解釋是:“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編寫內容,還有一大堆自己的事情要處理。”
在訪談中,筆者對三位大學教師做了深度訪問,嚐試傾聽以知識積累和傳播為職業的專家學者是否會參與到維基的編寫中。一位大學教授肯定了參與維基編寫的價值,但承認自己不會去寫,因為自己的工作太多、太忙:“如果我有一個秘書,能把我積累下來的知識貼到維基上麵去,我認為是很有價值的。但我的事情太多太多了,自己去做,實在沒有時間。”
另一位大學教師則直言不諱,表示不會參與撰寫,認為維基撰寫是“閑事”,這位受訪者坦誠地回答:“在中國文化傳統下,專家學者不會參與到維基編寫中,自己的工作都處理不完,哪裏有時間放在維基上麵呢?而且,使用維基的人也不多,參與維基寫作不能幫助自己樹立個人價值觀。”當被問及什麼有助於樹立個人價值觀時,這位受訪者認為人際接觸的力量要遠遠勝於網絡接觸的力量:“比如給學生上課、和同行接觸,這些都要比維基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