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位大學教師對維基有很高的評價,也少量參與過維基詞條的寫作,他是這樣闡述對維基的複雜感情的:“維基是很有社會價值的,但是現實中我的工作壓力很大,很多事情都顧不過來,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放在維基編寫上。”這位訪談者做了進一步解釋:“這是和個人價值觀有關的,如果人們認為參與維基寫作對貢獻知識是有價值的,即使忙也還是會寫的。”
在上麵的回答中,持有“不會編寫”或者“很少編寫”的訪談者提到了兩個原因:“自己的事情”、“工作的壓力”。這類人群傾向於把自己的事情認為是重要的,而相比之下,維基寫作則不是那麼重要的,甚至是“閑事”。這背後可能是這樣一種價值觀的缺乏:“利他主義”的不足。正如第三位大學教師所言:“維基的參與寫作是和個人價值觀相關的,如果認為維基寫作對貢獻知識是有價值的,即使忙也會參與的。”作為一位網絡研究學者,這位教師認為每個人在媒介消費上,都會考慮“投入—產出”比,當投入大於產出時,個體就會減少對該媒介的使用。畢竟,“持有付出不求回報理念的用戶,在中國比較少。”一位維基網站的創始人發出這樣的感慨。
(3)分享:單向還是雙向的?
“(如果)我用維基,更多的是瀏覽獲取信息,而不是參與編寫內容”,訪談中很多維基普通使用者和潛在使用者如是說。或許,在這種使用行為背後,蘊藏著這樣一種價值判斷:“能分享其他人的東西,這對我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這對我不是很有價值的。”國人對於“分享”的推崇,更多是對分享他人的成果的推崇,而不是對自己的成果貢獻出來分享的推崇,這種單向性的“分享”,和互聯網所推崇的“共享”是不同的。
不過,看得多、寫得少這種尷尬不僅僅是發生在中國,也發生在世界各地;不僅發生在維基網站,很多web2.0網站也同樣麵臨這樣的境況:貢獻內容的用戶遠遠少於瀏覽內容的用戶。中文維基百科的奠基人在接受訪問時介紹了一個美國人總結的有關web2.0用戶的規律:“在100個注冊用戶中,8~9個人貢獻內容,1~2個人才是活躍用戶,其餘都是沉默的大多數。”他還補充,“中文維基百科目前的注冊用戶21萬,但活躍用戶也不到1000人。”三位國內維基網站的站長也表示了相似的看法,並認為這種現象很正常:大多數用戶都是內容瀏覽者,隻有少數才是內容創造者。用一位維基站長的話來說:“不論中國還是美國,這個比例都差不多。”
不過,在活躍用戶與非活躍用戶的比例上,中國和國外沒有太大區別,這並不等於維基在發展上國內和國外沒有區別:在中國,參與維基內容創造的用戶在整個網民中占的比例還是遠遠低於國外的。
上麵提到的“單打獨鬥”、“忙自己的事”,是中國集體主義功利本質的表現,它們和維基精神中“集體協作”、“分享意願”構成衝突。由此看來,維基是否能成為未來中國民眾所認同和廣泛接受的一種方式,不僅要麵對政治監管方麵的挑戰,更要麵對民族文化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