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網絡社會的交往與秩序——網絡環境下的社會交往場域及其內在機製研究(2)(1 / 2)

再次,社群內的互動頻次是社群網絡分析又一重要的量化指標。社群成員的互動頻次與社群的性質緊密相關。公社社群內的人際紐帶由於具有一定的強關係性質,其內部成員的互動關係顯得更為緊密。而科層類型社群以及廣場類型社群的互動關係則比較微弱。本研究使用社群網絡的有向邊之平均容量來測量社群成員的互動頻次,結果發現,公社類型場域中的互動頻次要明顯高於廣場類型的互動場域,如光協(Single)版的互動頻次達到4.6,而水木特快版的互動頻次僅有1.4。在社會學理論中,強關係指的是人們在其中投入更多時間、更多情感,並且彼此更為親密也更為頻繁地提供互惠性服務的關係。家庭、最親近的朋友圈等是典型的以強關係為紐帶的社群形式,在學校中,黨團組織、班集體、社團協會以及科研集體都可能會產生強關係的人際紐帶,這種強關係的紐帶是人們思想和行動一致的重要基礎。在網絡空間中,強關係紐帶的形成不能僅僅依靠虛擬的交往行為,需要網上和網下互動的結合。經驗觀察發現,這種網絡社群有兩種類型,一是從網下到網上,即現實中的親密關係社群走進網絡,在網上建立相應的虛擬社區;二是從網上到網下,即通過網絡互動而相識,並到現實中開展交往活動,從而形成親密關係。前者如一些高校通過電子校園建設把現實中的學生集體搬到網上而形成的網絡社群,後者如一些網上論壇中的戲迷群體通過現實的聚會、聯歡等活動而建立起更深厚的友誼。

最後,本研究采用社會網絡分析中的相對點度中心勢來測量各類互動場域內的中心人物的存在性和影響力。相對點度中心勢是社會網絡分析理論用以測量社會網絡中的權力大小的變量指標,社群圖的相對點度中心勢越大,說明社群中越可能存在著對他人具有支配和影響之權力的中心人物。本研究分別測量了水木社區BBS的各類網絡社群場域中交往社群的相對點度中心勢。結果顯示,公社社群場域、科層社群場域和廣場社群場域的中心勢具有較大差異。公社社群場域中的社群中心勢在0.5左右,科層社群場域在0.4左右,而廣場社群場域中的中心勢在0.1左右。這一測量結果說明,不同類型交往場域中的互動結構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三、各類互動場域的成因探討

公社類型社群的形成主要來自於“社會同質性”所產生的凝聚力量。這種社會同質性既包括興趣、愛好、追求等作為人的偏好或者潛能而存在的個性因素,也包括人的職業、鄉籍、身份在內的社會因素。人的個性發展是一種巨大的內在需求,對於自由和全麵的個性發展的追求能夠激發出人的巨大的能動力量。網絡交往使得人們基於共同的個性發展需求結成社會的、文化的共同體,使其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更加有效地得以發揮,不斷地再生產、再創造自己,不斷發展、豐富著自己的個性。水木社區BBS的圍棋版(Weiqi)、流行樂壇(Popmusic)、舞迷之家(Dance)、碧水情深(Swimming)、冰上圓舞曲(Skate)、星座(Astrology)、魔獸世界(WoW)、國際足球(World Soccer)等都是典型的興趣類社群。共同的社會因素也是網絡社群重要的凝聚力量。如水木社區BBS中以鄉籍為紐帶的社群版麵是凝聚力最強的社群類型之一,表三中的“中原風采·河南”、“齊魯大地·山東”、“天府之國·四川”(sichuan)版的社群密度都在1.0左右,遠遠大於其他社群類版麵的密度值,成為公社類型社群中密度最大的三個版麵。這一數據充分顯示出,在網絡空間,盡管現實中的身份、地位、種族、性別等社會角色和社會關係要素被虛擬的網絡特性所屏蔽,但是作為互動行為的重要中介和認同感、歸屬感的重要來源,這些以現實中的地方認同、身份認同為典型代表的維係力量仍然通過人們的主動尋求而發揮著重要的凝聚作用。

公社社群的形成還有一個重要機製就是情感的力量,即情感支持和認同感、歸屬感的獲得。理解互動的理論基礎在霍曼斯(Homans,1950)的小型基礎群體研究中得到突出體現。他在理論上假定三類因素——互動、情感和活動之間,存在著互惠關係與正相關關係。個體互動越多,它們越可能共享情感,越可能參加集體活動。同樣,個體共享情感越多,他們越可能互動和參加活動。重要的假設是:情感和互動之間的正關係,也即,互動的基礎是情感——友愛、尊敬、同情和互相喜歡(Homans,1950,pp.37~40),反之亦然。換言之,互動主要建立在共享感情的基礎上。[〔美〕林南:《社會資本——關於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