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社會場域的機製之三是促使公眾通過深思明辨來達成社會共識。廣場社會場域是一個異質的社會交往場域,不同的行動主體,不同的觀點和意見,看似一個無法使人感到心情舒暢的地方,然而,這樣一個充滿差異和對立的場所,卻具有相當重要的社會價值。如學者桑斯坦在其《網絡共和國》一書中的觀點:“更重要的是,一個共和國,或一個異質的社會,需要一個競技場,讓一群經驗、見解和想法各異的公民們,可以在此和他人碰麵磋商,討論什麼是對大家都好的,什麼才是對的。”[〔美〕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黃維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頁。]多樣化觀點和言論的自由表達和共享正是廣場社會場域的重要價值,尤其是在網絡促進同質化社群的廣泛形成以及信息獲取的個性化趨勢愈演愈烈之際。多樣化的輿論環境使得人們需要去思考和辨別各種觀點和意見,並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建立一種彼此都能夠接受的社會共識。而隻是偏執於與相似個體交往的同質性社群,往往會造成“群體極化”之後的破壞性後果。因此,社會的良性運行,需要人們廣泛表達和接觸各種觀點和意見,並在公開的討論和交流基礎上形成社會共識。尤其是在社會轉型期,隨著社會變遷的加快,在不同的社會組成部分和不同的群體成員之間加強溝通和交流,形成全社會的共同目標和追求,對於實現有效的社會控製具有尤其重要的意義。網絡提供了一個社會成本很低的公眾交往和輿論場所,管理者的重要目標在於努力營造理性的討論氛圍,使得各種觀點和意見能夠在公共的輿論空間實現公開討論,在反複討論和協商中,觀念的分歧和誤區得以澄清,社會共識賴以形成。
參考文獻:
劉軍:《社會網絡分析導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李沛良:《社會研究的統計應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陳紅梅:《網絡傳播與公眾表達》,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奧格爾斯等:《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範式》,關世傑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邁克爾·海姆:《從界麵到網絡空間——虛擬實在的形而上學》,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美〕波譜諾:《社會學》,李強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美〕林南:《社會資本——關於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黃維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巴比:《社會研究方法》(第八版),邱澤奇譯,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德〕西美爾:《社會學:關於社會化形式的研究》,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係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