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垠、魏曉輝、袁嶽
一、引言
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就將“健康”定義為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日臻完滿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狀態。1989年,WHO又進一步發展了健康的概念,認為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以及道德健康。另一方麵,1996年Rogers,Everett.M.認為:作為有效提高一個社區或國家生活質量和健康水準為目的的健康傳播是以傳播為主軸,由四個(自我個體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不同的傳遞層次將健康相關的內容發散出去的行為。如在自我個體的層次特別提及了與WHO相同的內容“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況”。而最早從傳播學角度對自我個體傳播進行係統研究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H.米德認為,自我個體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動中形成的,同時又是這種互動關係的體現。實際上所謂“客我”的視角離不開醫學社會學的分析(Kreps&Kunimoto,1994)。結合健康傳播的四個層次論與“主我”和“客我”概念的解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機體論的思想,即:“有機體都是一個係統,這個係統為相互作用諸要素的複合體”(Luduig Von Bertalanffy,1955),而這與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以及中醫學的“陰陽五行”思想相當吻合,無疑中外係統論思想也是健康傳播研究的基本方法論。總之,健康傳播的自我個體可以認為是諸層次、諸要素複合體的基礎和核心,其中生理和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這一領域的研究,Zola和Kleinman的成果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發,就是文化因素對於健康傳播具有重大影響。近年來,基於我國各地區或不同人口學特征,有關健康傳播的媒體報道相當活躍。然而,在較大樣本調查基礎上的係統研究卻很少。本文通過對31城市居民自我個體生理與心理健康狀態的調查研究和統計分析,分別得到五個因子,為了綜合分析健康因素,我們又將這兩類測試語句合並,重新抽取了五個健康因子。基於這五個因子經過聚類分析得到了四類人群和相應的人口學特征及健康知識傳播特點。最後,提出了健康傳播特點的解析模式。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設計及調查實施
問卷設計首先是在綜合相關文獻、多次深度訪問的基礎上,做出了問卷體係的初步構想。之後運用德爾菲專家法,由若幹個醫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等領域的學者和媒體從業資深人員組成的專家係統,對初期的設計指標進行篩選和補充,通過三輪意見彙總的層析方法,得出健康傳播的調查指標。在進行有效試訪問的基礎上,最終確立調查問卷。
本項調查有效樣本3434個。抽樣設計上考慮了東部、中部、西部,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的區域分布,同時也考慮了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省會城市與地級市、不同經濟文化發達水平上的城市類別分布(牡丹江、沈陽、大連、北京、天津、保定、太原、上海、南京、杭州、濟南、青島、寧波、福州、廈門、鄭州、武漢、長沙、廣州、南寧、深圳、三亞、宜昌、重慶、成都、昆明、綿陽、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寶雞共31個城市)。在訪問形式上采取了城市中普通小區入戶訪問與高檔小區門口攔截相結合的方式,抽樣方式上采用了多階段隨機抽樣與係統抽樣的方式,於2005年5月實施調查。
2.統計分析及數據檢驗
問卷中有關於健康傳播評價的題目采用5分製評測,1分表示非常不符合/不認同,5分表示非常符合/認同。調查問卷回收後,進行100%問卷審核,並抽取20%的問卷進行複核,部分進行100%複核。問卷複核成功後進行數據錄入和邏輯查錯,得到最終數據庫,最終數據庫根據各城市實際人口規模進行加權處理。
本研究的數據分析采用多變量的統計方法進行,使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特征值(Eingenvalue)大於1,通過方差最大法(Varimax)進行正交旋轉,抽取因子(Factor Extraction)。結果顯示:KMO(Kaiser-Meyer-Olkin)在0.711至0.783之間,巴特利特球體檢驗值對應的相伴概率值也小於0.01水平。累計貢獻率都達到60%以上。統計軟件包為SPSS11.0 for Windows。
三、結果
1.生理與心理及綜合健康分析
(1)生理健康狀態的因素分析。
通過因子分析,將反映居民生理層麵健康狀態的多個實測指標轉換成幾個概括性因子,經反複測試後提取了5個因子和14個相關指標,14個指標在5個因子上的共通性都超過了0.55,總體累積方差貢獻率為73.2%,每個因子分量表的信度係數都不低於0.7;73.2%的累積貢獻率基本上達到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的要求,通過共通性檢驗測試指標的有效性,保留了與提取因子相關程度高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