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每個因子所包含的具體指標來看,可以將反映居民生理健康狀態的因素歸納如下:管理因子、規律因子、醫知因子、忌弊因子和處境因子。其中管理是指普通居民對於各項有關健康的講座谘詢、知識傳播的接受情況;規律映射出日常生活的飲食、休息等方麵的行為方式;醫知則說明居民對醫院等組織機構在健康傳播過程中的接納程度;忌弊直接表達出居民對有害於健康的特定元素的排斥;處境在此特指工作過程中所麵臨的環境隱患。
(2)健康狀態的因素分析。
同樣經過因子分析,將反映居民心理層麵健康狀態的多個實測指標轉換成幾個概括性因子,經反複測試後提取了5個因子和16個相關指標,16個指標在5個因子上的共通性都超過了0.55,總體累積方差貢獻率為66.4%,每個因子分量表的信度係數都不低於0.7;66.4%的累積貢獻率基本上達到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的要求,通過共通性檢驗測試指標的有效性,保留了與提取因子相關程度高的指標。
從每個因子所包含的具體指標來看,可以將反映居民心理健康狀態的因素歸納如下:家庭因子、事業因子、生活因子、工作因子和情緒因子。其中家庭因子涵蓋了與家人的和諧相處,彼此鼓勵,共同進步的健康家庭生活的理想模式;事業因子是將工作看成非單純維持生計的一種方式,而是把其作為自我實現的理想演繹;生活因子更多地反饋出一種自然、悠閑、和諧的美好生活狀態;工作因子相對於事業而言,僅指簡單層麵的工作,包括工作方式、工作頻率、工作壓力等方麵;情緒因子綜合反映出居民在麵對工作、生活、事業、家庭的過程中因承受壓力、期盼幸福、迎接挑戰等所做出的情感變化與波動。
(3)健康狀態的綜合性分析。
通過生理健康狀態與心理健康狀態的單維度因素分析,可以得出影響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各自的主要因素。然而要反映綜合居民的健康狀態模式,則需要將生理健康狀況與心理健康狀況相結合,以便發現其中的同質點與異質點。生理健康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物質”層麵,即環境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影響,這一層次的健康更多地是由個體行為、自然環境等方麵決定的,例如人們可以通過多參與健康知識講座、規律自身飲食與休息、避免參與有害於健康的工作或活動等來提升自身的生理健康水平。相對而言,心理健康則深刻地體現出“人文精神”的健康狀態,包含社會層麵的影響因素如:家庭、朋友、單位等影響健康的因素。
在進行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之後,我們將綜合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測試指標合並,經反複測試後提取了17個相關指標和5個因子,總體累積方差貢獻率為62.7%,每個因子分量表的信度係數都不低於0.6;62.7%的累積貢獻率達到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的統計學要求,通過共通性檢驗測試指標的有效性,保留了與提取因子相關程度高的指標。
反映了不同人口學特征在五個健康因子(均值)的得分結果。從中可以看出,男性在“工作”上表現得相對較為強勢(0.12);而女性在“管理”(0.08)、“規律”(0.10)、“醫知”(0.08)因子上均呈現和男性不同的正向趨勢,說明在這些方麵女性比男性具有相對優勢。而在“場景”因子上呈現出相對弱勢(-0.10)。男性與女性在健康五因子上所表現出的不同趨勢,也說明了男性與女性健康表現的差異。
對於不同學曆的人群來講,受過高等教育群體的健康“工作”的因子影響為正向表現(0.18,0.37),學曆高低與“工作”因子的影響強度呈現正比關係,而“規律”和“場景”因子則呈現相反的特征。可以認為學曆越高越不“規律”與“場景”不良有一定的關聯性。
對於不同年齡的人群來講,18~29歲的青年人群“工作”呈現出最強的正向趨勢(0.20),而55~65歲人群“工作”影響為較高的負向得分(-0.35),說明年齡越高“工作”越自在,對於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小。健康的“醫知”方麵,45~54的中年人群相對最高(0.05),18~29歲群體最低(-0.06)。健康“管理”中,55~65相對比較高(0.06),18~29歲群體最低(-0.03)。在健康的“規律”性方麵年齡越低越不“規律”,相反在健康“場景”也越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