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農村校外青少年人群艾滋病知識健康教育效果分析——以重慶市北碚區天府鎮為例(2 / 3)

三、活動評估

2007年1月第一期幹預活動實施之後,采用與2006年9月相同的試卷和調查方法,對完成基線調查的農村校外青少年再次進行調查;評價指標:知曉率=正確回答的總題數/(每人調查題數×被調查總數)×100%。

資料分析:對回收的問卷經統一編碼,采用epidata3.0錄入。采用SPSS11.0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采用了描述性分析、X2檢驗和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

評估結果如下:

(1)基本情況

總數318人,男147人,女161人;漢族316人,苗族2人。

年齡:14~20歲占74.49%;初中及以下58.49%,高中占34.9%,大專占6.07%。未婚占93.71%,已婚占6.29%。

收入:66.03%(210人)沒有收入,30%有收入但不固定,在家務農的為49.06%,在外打工的為50.94%,其中大多從事餐飲、服務業、手工業、長途客運等行業;

失學原因:個人原因58.49%,經濟困難13.52%,其他原因27.54%。

活動方式:上網是農村校外青少年首選的社會活動方式;29.24%利用空餘時間學習。社會交往:平時接觸最多的是同齡朋友和工作夥伴,和朋友聊天是排解孤獨寂寞的首選;在與家人關係上,62.26%願意接受家人的建議。

(2)幹預前後艾滋病相關認知

農村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總知識知曉率由健康教育前的57.09%提高到健康教育後的82.36%;幹預前後差異顯著(p<0.01)。

(3)幹預前後行為意識的改變

幹預前後,青少年的行為意識,在安全套使用、毒品使用傾向、如何對待艾滋病感染者等方麵有明顯的改變。

性行為與安全套使用

全部被調查者中,有172人(占54.09%)有性行為經曆,其中定性調查中發現有12人從事商業性性行為,38.89%在既往性行為中很少或從不使用安全套;幹預前後,能做到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和在最後一次性行為中有使用安全套的有明顯改變(p<0.01)。

毒品使用及其行為意向的情況

幹預前調查結果顯示15人(占4.96%)報告使用過搖頭丸等毒品;18.86%報告周圍有人吸毒,其中9.43%為靜脈吸毒。被調查人群中149人吸煙(40.16%),其中男性99.31%(146人),女性為0.69%(3人)。幹預後,涉及有關毒品使用危險行為意向有明顯的正相改變(p<0.01)。

對待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幹預前後,農村青少年因為了解了艾滋病毒的感染渠道,知道生活中普通的接觸不會導致感染艾滋病毒,所以在對待艾滋病相關態度和行為上有明顯改變(p<0.01)。

四、討論

1.知識普及的必要性

在不同的艾滋病流行情況和社會環境下,人們由於自我約束和行為選擇的不同,感染艾滋病的風險存在差異。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幹預前,農村青少年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為57.09%;54.09%的農村校外青少年有過性經曆,經常使用安全套的比率不足30%;3.8%的調查對象曾經使用過毒品。這說明農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識知曉率低,性行為發生率高,並涉足於不安全性行為、毒品使用等艾滋病高危行為。

校外青少年較校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條件接觸社會,也更容易受到當前我國社會性觀念轉變的影響,並涉足性交易、毒品使用、不安全性行為等艾滋病高危行為,這既與青少年的年齡和文化特點有關,也與校外青少年的休閑娛樂活動大多局限於上網、飲酒聚餐、到娛樂場所消費有關。商業性行為、毒品交易等與娛樂服務場所往往有著密切聯係,這種現象不僅在我國,在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有一定的普遍性。農村校外青少年是一個弱勢群體,同時也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在艾滋病蔓延的今天,極需要獲得預防艾滋病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