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同伴教育
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早期培訓的誌願者利用“滾雪球”的方式,發展了農村校外青少年誌願者39名。誌願者利用對自己人群特點的熟悉、在群體中的影響能力,作為主體積極參與到艾滋病健康促進項目工作中來,與目標人群訪談,找出問題,確定傳播策略,參與傳播材料設計和項目活動設計、參與效果評價。通過自己設計、自己操作,廣大農村青少年預防艾滋病健康意識在日益加強,自願接受艾滋病健康知識的傳播,自願參與艾滋病健康促進活動。通過與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接觸,他們對人類的關愛,對社會的責任感,對公益事業的投入和執著都有了明顯的變化。
3.參與式方法
本次研究發現,幹預前,農村校外青少年對艾滋病感染者存在恐懼和偏見,“願意和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吃飯”與“願意和艾滋病感染者正常交往”的分別為2.83%和14.46%。幹預後,農村青少年的正向態度和行為有了明顯的改變。由此提示,通過項目的開展可以促使農村青少年改變對艾滋病感染者的恐懼和偏見態度。
參與式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分享、賦權、自助和互助是參與式方法的三大因素。運用參與式方法,通過大學生、農村校外青少年的參與、共同分享、自我學習,促使農村青少年自我發現,而自我發現是改變行為的關鍵,使預防艾滋病的被動學習行為成為主動學習的自覺行動。通過農村青少年的學習、大學生的幫助,提高了農村校外青少年對艾滋病的認識,消除了其恐懼心理和對艾滋病的誤解,改變了艾滋病高危行為。本研究顯示,通過健康幹預,農村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知識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有關的行為意識有了明顯的改變。
4.社區多方資源參與
以社區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可以動員盡可能多的社會力量,為社會成員創建良好的環境,使其能夠參與並維持安全行為,有效預防艾滋病的傳播。本次麵向天府鎮農村青少年的艾滋病相關知識健康教育活動在誌願者選拔、培訓,艾滋病宣傳片播放、青少年討論參與、大型戶外健康傳播活動等方麵得到了北碚區內大學、天府鎮中學、天府鎮衛生所、天府鎮鎮政府、北碚區報紙和電視台等媒體的支持和幫助,使得在天府鎮農村社區的艾滋病相關知識健康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進行。農村校外青少年主動參與、社區資源多方支持能增強和提高活動的效果與影響。
參考文獻:
《2005年中國艾滋病流行與應對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和聯合國艾滋病中國專題組聯合發布。
卜衛、劉曉紅:《促進農村校外青少年健康教育的傳播戰略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王光榮、龔幼龍:《小康社會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策略》,複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De Cock KM,Mbori-N gacha E,Maru D.Shadow on the Continent:Public Health and HIV/AIDS in Africa in the 21th Century.Lancet,2002.
〔劉豐海,中國傳媒大學亞洲傳媒研究中心講師;敬新苗,重慶市北碚區健康教育所主管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