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是社會心理學最重要的概念,態度研究在傳播學中也同樣重要。以往傳播學對於公眾態度的研究,往往是通過問卷調查而獲得公眾的群體態度,其理論依據是傳統的態度的ABC理論,即認為態度的構成元素是由情感因素(Affective)、行為因素(behaviour)和認知因素(cognitive)三元素構成的。在傳統的態度理論中,除了人們所熟知的態度ABC三元論,還有從社會認知角度的態度一元論。態度一元論最早由瑟斯頓(Thurstone)提出,在其認為態度是由評價性的或者情緒性的元素組成(Thurstone,1931)的思想以及後來支持態度一元論的學者將“評價作為態度的核心元素”觀點的基礎上,有研究者提出了態度可以被視為“對象和與對象有關的評價在記憶中的聯結”的觀點(Fazio,Chen,McDonal&Sherman,1982)。[轉引自吳明證:《內隱態度的理論與實驗研究》,中國期刊網碩博士論文庫,第1~2頁。]
在態度一元論以及現代社會心理學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觀點(Simon,1955)的基礎上,20世紀90年代中期,態度研究領域出現了新的研究視野和開拓,美國心理學家格林沃德和白佳吉(Greenwald&Banaji)在分析大量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內隱性社會認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即認為人的過去經驗的痕跡雖然不能被個體意識到或者自我報告出來,但是這種先前經驗對個體當前某些行為仍然會產生潛在的影響。[Greenwald A.G.,Banaji M.R.,“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Attitudes,Self-esteem and Stereotypes”,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1),pp.4~27.]這一理論強調了無意識在社會認知中的作用,並進而提出了一種關於態度的新概念——內隱態度(Implicit Attitudes),內隱態度被定義為過去經驗和已有態度沉澱下來的一種無意識痕跡潛在地影響個體對社會個體對象的情感傾向、認識和行為反應。在此基礎上,威爾遜和林德賽(Wilson和Lindsey)等人提出了雙重態度理論(Dual Attitudes Model),[Wilson T.D.,Lindsey.S.,“Schooler.T.Y.:A Model of Dual Attitudes”,Psychological Reviews,2000,107(1),pp.101~126.]認為人們對同一態度客體能夠同時擁有兩種不同的評價——外顯態度和內隱態度,前者是能夠被人們所意識到、所承認的外顯態度,後者是無意識的、自動激活的內隱態度。雙重態度模型不僅僅為社會心理學態度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而且給傳播學研究開拓了一個新的傳播效果研究的視角。
雙重態度模型理論引發了態度研究者對於傳統態度概念及其測量方式和態度改變技術等方麵研究結果的反思,內隱態度具有無意識、自動化的特征,很難通過傳統的、自陳式的調查方法進行直接測量。目前,內隱態度測量技術用的就是間接測量方法,對於內隱態度的測量大多采用反應時範式的計量方法。盡管不同的方法在細節和側重上有所不同,但是其共同點是其基本原理都是反應時範式,即通過對目標概念的積極詞彙和消極詞彙的反應時的差異來進行內隱態度強度的計量。
三、研究的問題和假設
研究所關注的是公眾個體在媒介影響下對健康主題的外顯態度和內隱態度的構建和衍變情況。研究選擇了艾滋病、精神病、轉基因食品和乙肝4個具有社會敏感性和社會意義的健康主題,它們是媒體的健康傳播中非常重視的健康主題,同時也是偏見態度可能存在的健康主題,因而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同時考察也就更為重要。基於此,研究提出了以下問題和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