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愛國統一戰線——振興中華(17)(2 / 3)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作重要講話。胡錦濤在講話中指出,1979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以來,在兩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發生重大變化。1987年底,兩岸同胞長期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兩岸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形成互補互利的格局。1992年,兩岸達成“九二共識”,雙方在此基礎上舉行首次“汪辜會談”。2005年,國共兩黨領導人實現曆史性會談,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胡錦濤在講話中提出六點意見:(1)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2)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3)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4)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5)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6)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4]。講話立意高遠,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求真務實,既是對近年來中央對台政策的高度總結和肯定,也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大陸對台工作的綱領性和指導性文件,提出了未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主張,最大程度地體現了祖國大陸希望盡一切努力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和平統一的善意和誠意。

曆經30年兩岸關係發展,伴隨著兩岸交流交往的不斷擴大,“三通”議題凝聚了海峽兩岸的主流民意,在兩岸同胞的強烈要求和兩岸業者的協商努力下,兩岸“三通”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

1987年底,台灣當局開放台灣居民赴大陸探親,海峽兩岸同胞近38年的隔絕狀態終於被打破。兩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兩岸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形成互補互利的格局。

1987年11月,常州籍台胞周純娟成為首位獲得大陸方麵入境證件的台灣同胞。次年,兩岸人員往來即達43.7萬人次。到2007年,這一數字已增加了10倍,達到480多萬人次。截至2007年底,台灣居民來大陸累計已超過4703萬人次,大陸居民赴台累計超過163萬人次。

1990年11月21日,為應付兩岸關係發展的需要以及推行有限的大陸政策,台灣當局成立了“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這是以民間團體身份出現的半官方機構,直屬於“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任務是“協調處理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往來有關事務”,首任董事長為國民黨中常委辜振甫。1991年12月16日,大陸社會團體法人性質的民間團體“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在北京成立,它以促進海峽兩岸交往,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為宗旨,汪道涵被選舉為首任會長。兩會成立後,充分發揮溝通化解的橋梁作用,在兩岸建立起了良好的協調關係。

1992年兩會在事務性商談中,確立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簡稱“九二共識”),從原則上排除了事務性商談中的主要障礙。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兩會於1993年在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汪辜會談”,兩岸關係邁出了曆史性的重要一步。

在通郵方麵,1989年,兩岸郵件總包互相直封並經香港轉運,台灣方麵也通過第三地開通對大陸電報、電話業務。1993年,海協會與海基會簽署協議,兩岸郵政部門正式互辦掛號信函業務。1996年,中國電信與台灣“中華電信”建立兩岸直接電信業務關係,業務量持續增長。

在海上通航方麵,自1988年起,台灣商船間接繞道運輸兩岸間的貿易貨物,大陸方麵給予台灣船舶優惠待遇,陸續批準台灣船運公司在大陸設立獨資及合營公司、航運代表處。1997年,福州、廈門至高雄間的海上試點直航啟動,結束了兩岸48年來商船不能直接通航的曆史。次年,兩岸定期集裝箱班輪航線開通,運輸兩岸貨物的船舶經第三地換單不換船航行兩岸港口。2001年,金門、馬祖與福建沿海地區的海上客、貨運航線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