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中通航方麵,1989年起,兩岸民航業界陸續開辦了“一票到底”“行李直掛”等合作業務。2003年起,兩岸空中通航不斷取得突破,從台灣航空公司單方執行“春節包機”到兩岸航空公司雙向、對飛執行“春節包機”,從航機須經停港澳到隻須繞經香港飛行情報區,從“春節包機”到“節日包機”。
在通商方麵,據商務部統計,從1989年到2006年的17年間,台商投資大陸累計金額增加了140多倍。台商不斷深耕大陸市場,兩岸經貿依存度不斷提升,截至2008年4月底,兩岸間接貿易總額累計已逾7500億美元。大陸連續多年穩居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同期,大陸累計批準台資項目超過7.6萬個,實際使用台資逾464億美元[5]。
多年來,盡管兩岸實現了較大規模的通商,實現了局部通航,但卻一直受到重重限製,無法實現基本的或正常的直接、雙向“三通”,空中通航是有限的“節日包機”,海上通航是間接的,通郵是間接的,通商是受限製的,投資是單向的。
2008年3月,台灣局勢發生積極變化,兩岸關係迎來難得曆史機遇。兩岸經貿協商取得重大突破,直接“三通”基本實現。
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形勢出現重大變化,中斷近十年的海協會與海基會商談得以恢複,並先後在北京與台北舉行了兩次“會長級會談”。
6月在北京進行的兩會商談中,雙方達成兩項重要經濟協議:一是海峽兩岸達成周末包機協議,使得兩岸空中通航由過去的“節日包機”變為“周末包機”;二是雙方達成《大陸居民赴台灣地區旅遊協議》,大陸居民得以正式赴台旅遊。海峽兩岸將就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問題繼續進行協商,以促進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帶動台灣經濟增長。
11月初,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率團訪問台北,在台北舉行了一年之內的第二次“陳江會”,實現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曆史性跨越,尤其是兩會簽署了《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等經濟協議,讓海峽兩岸基本上實現了直接通郵與通航,也就實現了某種程度的直接通商,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在海運直航方麵,已經實施境外航運中心運輸、兩岸貨櫃運輸、砂石運輸的權宜輪,均可按協議從事兩岸直接航運運輸;直航港口大陸總計開放63個港口或港區,台灣開放11個港口(包括“小三通”的5個港口);雙方互免營業稅與所得稅。這一協議讓間接運行近三十年的海峽兩岸海上運輸從此實現直航,將促進兩岸海運業的發展。
在兩岸空運協議方麵,客運包機從年初實現的周末包機到平日包機,實現客運包機常態化;航班由每周36個航班擴大到108個航班,未來則根據市場需求適時增減航班;客運包機航點台灣增加到8個,大陸由5個增加到21個。同時該協議就台灣方麵非常關心的貨運包機做出安排,即雙方同意各自指定二至三家航空公司經營兩岸貨運包機,運載兩岸貨物;台灣貨運包機航點為桃園機場與高雄港機場,大陸為上海浦東機場與廣州機場;雙方每月共有60個往返航班,雙方各占一半。其中的一個重要突破是,新航線的確定,既避開了台灣方麵的軍事禁區,在“截彎取直”的目標下也不必經過第三方航空識別區,從而無須向國際民航組織登記為國際航線,也在兩岸特殊的政治現實下確定為“兩岸特殊航線”。12月15日,隨著兩岸空運直航和每日包機的啟動,台灣媒體早就提出的“兩岸一日生活圈”概念將成為實實在在的生活圖景。並將於2009年6月改包機為定期班機,實現全麵直航。從此,“兩岸千裏一日還”,海峽天塹成為通途,人們輾轉周折往返兩岸終成曆史。兩岸直接“三通”的實現,對兩岸經貿合作與兩岸關係的發展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