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就食品安全問題達成新的協議。“三鹿問題奶粉事件”發生後,對兩岸經貿關係產生嚴重的負麵影響。為有效解決此類事件,台灣海基會組成的衛生專家團訪問大陸,並於9月28日與海協會專家團召開了座談會,討論雙邊未來建立食品、商品即時通報係統機製問題,並達成多項共識。隨後,陳雲林訪台時,海協會與海基會簽署了《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正式確立了兩岸食品安全機製[6]。
商務部台港澳司發布的統計顯示,2008年1至12月,兩岸貿易額達1292.2億美元,同比上升3.8%。台灣是祖國大陸第七大貿易夥伴、第九大出口市場、第五大進口來源地。祖國大陸是台灣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貿易順差來源。
新時期的僑務工作
1.“華僑”、“華人”和“新移民”的基本情況
華僑是指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華人是外籍中國人的簡稱,專指華僑或華僑後裔加入或取得了住在國國籍者。新移民主要指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移居國外的華僑華人。據估算,目前,在海外3000多萬華僑、華人中,華人占90%以上。新移民總數約200多萬,其中,大陸40萬人,台灣20萬人,香港40萬人,印支華人80萬人,東南亞華人再移民20萬人。中國大陸新移民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投親靠友者;二是留居當地的留學人員。自1978年以來,我國出國留學的各類人員達20多萬人,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在完成學業後,取得了當地長期居留權,少量的加入了住在國國籍,成為新華僑和新華人。由於大陸新移民生長在國內,長期接受祖國的培養和教育,同國內有千絲萬縷的聯係,關心中國的進步和發展,他們將成為華僑華人中事業有成並熱心同中國進行合作交流的最積極的、不可忽視的力量。
進入20世紀末,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巨變。在政治上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在經濟上向集團化方向發展。各國各地都在根據變化的形勢,調整自己的政策和相互關係。華僑、華人在各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據統計,世界50家最大的經濟財團中,有3個財團屬於海外華人。居住在海外的華僑、華人擁有的資產總額已達數千億美元之巨。
2.新時期僑務工作的基本方針
為了更好地服從和服務於黨和國家各個曆史時期的戰略目標和任務,我國政府對不同曆史時期僑務工作的基本任務和基本方針,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新時期華僑工作的基本方針。我國政府現階段對華僑工作的基本方針是:保護華僑的正當權益,發揚僑胞愛祖國、愛故鄉的傳統,促進華僑團結互助,教育華僑遵守住在國法律,尊重當地社會、民族習俗,鼓勵華僑根據自願原則加入住在國國籍,與當地人民友好相處並長期共存發展,為促進住在國的經濟繁榮以及祖國和住在國的合作與交流發揮積極作用。
新時期外籍華人工作的基本方針。我國政府現階段對外籍華人工作的基本方針是:嚴格區別外籍華人與華僑的不同國籍,增進外籍華人同我國的友好情誼和合作交流,並希望和鼓勵他們為所在國的發展以及所在國與我國的友好合作發揮積極作用。
新時期歸僑、僑眷工作的基本方針。我國政府現階段對歸僑、僑眷工作的基本方針是:保護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適當照顧歸僑、僑眷的特點,發揮他們與海外有廣泛聯係的優勢,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祖國而團結奮鬥。
這些基本方針,明確區分了華僑工作和華人工作的不同。外籍華人是外國公民,在與他們交往中,基本工作是友好、合作、交流,不能像對華僑一樣,要他們承擔對我國的責任和義務,不能提一些不適合他們身份的口號。和外籍華人的關係,是我國對外關係的一部分,因此,對他們的工作要堅持公開、合法的原則,既要考慮他們是我們的朋友,又要照顧到他們是我們的親戚,采取積極又慎重的態度。作為親戚,我們和外籍華人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基礎,謀求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的大團結,不但不要求他們擁護社會主義,也不要求他們愛祖籍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