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所執教的中國傳媒大學於2006年設立了“政治傳播研究”的碩士培養方向,2009年又設立了“政治傳播研究”的博士培養方向。在講授政治傳播課程的時候,通過備課中閱讀政治傳播研究等資料,我們感覺到這個領域的研究還很薄弱。基於此,本書擬對這個還未充分理論化的研究領域進行一些初步探討。
本書共分九章:第一章主要梳理介紹了西方政治傳播學的發展曆史、研究範式、研究方法,中國政治傳播研究的現狀,媒體與政府關係研究的概況,並以此作為全書總論;第二章梳理分析了中外報刊與政治之間的關係;第三章分析了廣播電視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廣播電視的政治傳播功能,初步探索了政治傳播與媒體社會責任之間的平衡問題;第四章分析了新媒體的政治傳播功能及對政治的影響;第五章、第六章分別介紹了作為政治傳播形態的政治新聞與政治宣傳的研究狀況;作為傳播符號部分的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分別對政治修辭、政治象征、政治形象進行了闡述與分析。
本書是以研讀政治傳播學的人和以後想要從事政治傳播的媒體工作者以及正在從事政治傳播實務工作的群體為讀者對象的。我們希望達到這樣的目的:對從事這一領域研究的人提供一本教學與研究的參考教材,能夠為他們進一步理解政治傳播的基本理論及媒體與政治之關係提供一些幫助;對從事政治傳播實務的傳媒人來說,則是對自己所處位置進行準確定位的一本參考書。
本書是我主持的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政治傳播的理論與實務研究”的結項成果。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後、新聞與社會發展中心副研究員趙鴻燕博士為該項目的主要參與者,其他參與人有: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講師任丹、史麗琴、葛殿聰、劉姝。中國傳媒大學政治與法律學院研究生李放、張放、張璐曦、王文娟等同學參加了部分章節的資料收集與整理工作。本書部分內容同時為趙鴻燕主持的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46批資助項目的成果之一。以上人員都不同程度地為本書的完成作出了貢獻,在此謹向他們表示深深的謝意。此外,在寫作中我們也吸收和借鑒了相關學術領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此我們也向這些研究成果的作者致以謝忱。中國傳媒大學政治與法律學院和科研處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政治傳播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荊學民教授審讀了全稿,並為之作序。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新聞傳播編輯室主任蔡開鬆為本書的編輯、校對,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勞動。在此一並致謝。
本書是我們近年來在教學與研究中的初步成果和一些思考,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懇望學界同仁和讀者批評指正。
張曉峰
2011年2月於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