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德國和日本的硬傷(2)(2 / 3)

當我們看到德國和日本快速崛起的時候,總是掰著手指頭算人家的經濟賬,細察人家的科技發展水平,卻很少有人去關注人家的國民素質。沒有高的國民素質,即使你有世界獨霸的經濟總量,想做世界強國也是枉然。

第三節懺悔後的德國

上一節我們說到一個國家的崛起,首先要高素質的國民來作保障。一個國民素質高的國家,其“崛起”隻能稱之為複興。德國所發動的兩次世界大戰,讓其在世界上背負上惡名,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名譽和經濟實力一樣重要,總是背負著惡名,對德國的複興極其有害。德國要想複興,就必須要重建自己的形象。

1970年1月25日,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結束了對捷克、波蘭的訪問來到華沙猶太死難者紀念碑前獻上花圈,然後以一個國家總理的身份做驚人之舉,他下跪了。在同一天,勃蘭特向全世界發表了著名的贖罪書。這些事件在世界傳開,得到了人們的稱讚。1971年12月20日,勃蘭特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從此以後,德國挽回了名譽,回到了世界的懷抱。

冷戰結束後,東西德統一為一個國家,擺脫了政治上的束縛,以完整的身軀走向世界。德國在統一後,進行了了政治改革,清除了過去法西斯主義思想,社會秩序穩定,不但在物理空間上實現了統一,在政治、文化、經濟上也實現了真正的統一。當時的德國總理施密特說:

“統一給德國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使我們能夠在德國的土地上,通過全麵的和平的奮鬥,建立一個民主、人道、自信、團結的社會,使我們的國家成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員。”統一的德國將如何邁出新的腳步,世人都在拭目以待。

冷戰的結束和兩德的統一,使德國地緣政治的現實地位有了明顯的提升,讓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歐洲這個在冷戰時期東西方衝突的前沿陣地,現在變成了東西方經濟、政治和文化連接的橋梁。德國統一後,立即開始致力於歐洲一體化的建設。德國之所以熱衷於歐洲一體化,是因為歐洲一體化對德國有重大的意義。首先,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不能隻依靠國內市場,而是要加入到世界經濟中去。通過歐洲一體化,德國可以憑借其強勁的經濟、科技實力,在歐洲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從而促進其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其次,德國是歐洲經濟發展的動力火車頭之一,歐洲一體化可以提高德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從而讓德國成為歐盟中的領袖之一。最後,德國通過積極推動歐盟一體化的深入和發展,可以加強德國與東、西歐各國的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德國需要歐盟,歐盟更需要德國。無論是按照GDP計算,還是按人均GDP計算,德國都是歐盟中最大的市場,這對促進歐洲經濟發展非常重要。德國擁有8300萬人口,是歐盟中人口第一大國,在歐盟的民主體製中舉足輕重;德國有超過2萬億歐元的GDP,在歐盟的財政預算中貢獻最大。

德國位於歐洲中心,環鄰九國,並且是通向東歐之門,作為歐盟各國的交彙點,它占據了有利的地理位置。

德國推動歐洲一體化的政策,得到國內民眾的支持。2005年,在德國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中以明顯多數票批準了歐盟憲法條約,這就足以表明了德國人心之所向。德國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最大的獲益者。根據2010年的數據,在德國對外貿易中,其所創造的1340億歐元外貿順差,其中86%來自歐盟內部。對此,有人提出“到底德國屬於歐洲,還是歐洲屬於德國”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提出,不隻是因為德國占領了歐洲大量的市場,同時也是因為所有歐盟議題都與德國有著密切聯係。

德國在歐洲的強勢地位,給了法國很大的壓力。2009年底,受希臘債務危機的影響,歐洲的經濟出現了衰退,當經濟有所複蘇的時候,德國提出緊縮政策,並要求法國也跟上。對德國的這一建議,法國提出相反意見,要求德國停止緊縮政策,以保證經濟複蘇的持續。麵對法國的意見,德國總理默克爾立即公布了一個旨在4年內節省下810億歐元的嚴厲緊縮方案。意見的分歧,使已經和好的德法關係之間出現了細微的裂紋,此後這個裂紋開始擴大。歐盟為了防止債務危機再次影響歐洲整體經濟,準備製定《穩定與增長公約》。對於這個公約,雖然德法兩國都主張對超出赤字標準的成員國進行處罰,但德國提出的處罰過於嚴厲。德國提出將重債國家暫時性地開除出歐元區,並提出“有序國家破產”的最終措施。對此,法國認為這太過嚴厲,同時擔心如果嚴格執行這一懲罰機製,最終有可能會自食其果,懲罰到自己頭上,於是,法國拒絕了這一建議。由此為開端,德法兩國開始了相互指責。德國認為法國並不“尊重良好預算的基本規則”,兩國間缺少信任;而法國指責德國推行強勢。法國的擔心不無道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已把德國推到了歐盟的駕駛座上,權力的天平開始向德國不斷地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