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德國和日本的硬傷(3)(2 / 3)

日本、德國都是“二戰”的發動者,但戰敗後兩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截然不同。德國國內絕大多數人認為德國在“二戰”中犯了罪,並進行了深刻的反省;而日本政府並不承認日本的戰爭罪行。同為當年的軸心國,怎麼做人的差別那麼大呢?這也許是因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

對於日本為什麼死不認罪的問題,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在東方文化中,認罪和投降都是一種屈辱,聲譽比生命還重要,所以有“寧死不屈”。比如,日本在“二戰”中戰敗後,它所發布的“日本投降書”,其真正的名稱叫《日本帝國聲明》;現在他們用“終戰”兩字來代替投降。

所以,如果從字麵上來看,日本的“投降書”實際上是停戰協議。作為戰爭首犯的日本天皇,之所以沒有在國際法庭上被起訴,是因為天皇是日本民族的靈魂偶像,對天皇提出起訴,是對日本民族的侮辱。第二種說法是:日本人信奉神道教,相信天皇是神,而神是不會犯錯誤的。所以,日本以這邏輯來推論,日本沒有罪。第三種說法就是,日本認為他們發動的“二戰”是正義的。不管日本出於哪種原因拒不認罪,都會讓它“榮譽反被‘榮譽’誤”,讓日本失去國際政治地位至少60年。

正是因為日本對“二戰”中所獲下的罪行拒不承認,即使他經濟水平和科技水平都僅次於美國,但他卻不可能獲得相應的國際地位。日本似乎並沒有意識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還在執迷不悟地為自己爭取國際政治地位。如為了獲得國際政治地位,日本就像中國的台灣一樣,大搞金錢外交。為了獲得國際政治地位,日本承擔了聯合國19.5%的會費,比中、英、法、俄4國所交會費的總額還多,僅次於美國。2005年9月17日,日本外相町村在聯合國演說中說:“希望能夠對各成員國的地位和責任通過經費分擔比例進行最大程度上的妥善考慮。”暗含之意是:應以會費交納的多少來安排各國在聯合國中的地位,也即委婉地要求給予日本“入常”地位。為了獲得國際政治地位,日本死抱美國的大腿,日本響應美國的號召,在第二次海灣結束後,承諾對伊拉克重建提供50億美元的援助。2009年5月,日本、德國、巴西和印度結成四國集團,主張擴大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這一主張遭到了意大利、墨西哥、韓國和巴基斯坦等國的反對。為什麼日本從2005年開始就提出“入常”,直到今天也沒有實現?一個最重要原因是日本沒有通過國際社會對他的“政審”。為什麼日本沒有通過“政審",其中有三個原因:

一是,日本至今仍未對“二戰”的問題進行深刻反省,沒有向因他入侵而受到傷害的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和民眾道歉。二是,日本政府各位政要包括首相在內,每年都前往安放有“二戰”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進行參拜,這極大地傷害了東亞各國人民的感情。三是,日本一再修改曆史教科書,美化其侵略曆史。

因此我們說,如果日本不正確地麵對自己的過去,他的“政審”將永遠不會被通過,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國家都有可能“入常”,單單日本絕對不允許“入常”。沒有懺悔的日本,會永遠失去以後的日子,不隻是20年。

第五節讓德國傷心的歐洲

德國複興後,與法國一道欲領導歐盟走向大歐洲。但是,當德國以其複興後的新鮮生命活力準備大幹一番之時,才發現他所麵對的是一個老去的歐洲。縱觀歐洲這些國家,都已經年過六旬,處於另一類的“老齡化”。見此情景,德國就像中國三國時期的劉備一樣,帶領一群拖家帶口的老弱病殘出征疆場,不禁仰天長歎。這些“老弱病殘”,不但不能衝鋒陷陣,反而是沉重的累贅;不但是累贅,而且還是歐盟內“窮則思變”的不穩定因素。本來歐盟是一個超國家主權的組織,但有一些成員國雖然加入了歐盟,但國家主權卻絲毫都不願意放棄。真的不願意放棄嗎?不是的。一些國家,隻要美國遞過一塊肉,那就什麼都不顧了。比如,美國提出向英國、捷克、波蘭等國家提供經濟援助,但附加條件是同意在他們的國家裏部署導彈防禦係統。既然有錢,那就先把主權放到一邊,於是美國的願望順利地實現了。對此,法國總統希拉克早在匈牙利、波蘭和捷克三國申請加入歐盟時,就警告東歐國家不要跟著美國走,不要玩火。可是希拉克的警告並沒有起作用,很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十個中東歐國家的領導人發表“十國申明”,表示支持美國在伊拉克危機中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