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誰將主宰全球(2)(2 / 3)

(2)全球集體安全戰略:旨在確保全世界各地處於美國所需要的和平狀態。

(3)地區集體安全戰略:旨在確保美國對世界各個地區的控製。

(4)合作安全戰略:通過限製別國的軍事實力來減少戰爭的發生。

(5)遏製戰略:對某一美國認為是“侵略性”國家進行戰略性地包圍。

(6)孤立主義戰略:主張把美國勢力擴展到別國沿海,打擊任何可能崛起的國家。

(7)離岸平衡戰略:確保美國的行動不受約束並打敗任何崛起中的大國。

(8)選擇性幹預戰略:有選擇地介入衝突,以有限的資源和現有的能力完成一些關鍵性任務。

阿特的觀點,除去那些冠冕堂皇的“和平”字眼外,確實符合美國在世界上的行為特征。之所以說是冠冕堂皇的“和平”字眼,是因為美國根據這種戰略選擇所進行的行為,無不給世界各國和地區帶來動亂和災難。

依照美國的這一戰略選擇,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可能是美國的敵人。比如美國“親如兄弟”的歐盟,同樣可能成為它的敵人;隻不過由於歐盟在軍事上無法挑戰美國,內部的政治凝聚力在下降,難有作為,所以美國才沒有把歐盟作為現實的敵人來對待。如果歐盟的軍事實力量達到了可以與美國抗衡的程度,不管歐盟有沒有反美的想法,它都將會是美國的敵人。

對於俄羅斯,雖然他挑戰美國的霸權,但卻沒有那麼大的經濟實力,所以美國並不在乎,所以俄羅斯隻是被美國寄存著的敵人,等美國騰出手後,一定會向俄羅斯施加巨大的壓力。而中國則不同,由於其經濟實力在迅猛發展,相對世界其他國家,其快速崛起的態勢已經讓美國感到了威脅,於是中國成為了美國現實的敵人。美國從伊拉克回師日本海和黃海,就是為了遏製中國,將中國的意誌打垮,讓中國臣服於美國。

美國是一隻會咬人的紙老虎,在“二戰”中,美國和其他盟國一道竭盡全力戰勝德國,除此之外,美國在以後所發動的戰爭中,都是靠氣勢把對手“嚇死”而取得的勝利,如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就是這樣。隻要對手寧死不屈的話,美國“紙老虎”的本質就顯露出來了,最後落敗的肯定是美國,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就是這樣。

無中生有地製造外來“威脅”,是美國戰略選擇的特點。美國的血緣來自於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中,人性被認為是“本惡”的,因此才有原罪之說。基於對人性的這種認識,西方人對國際社會能否取得進步,更確切地說,國家社會能否實現和諧發展,持有懷疑的態度。出於這種心態,美國傾向於強調國際關係的衝突性和暴力性。因此,美國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去“挖掘”威脅和敵人,這是美國政治家和決策者們的一項日常工作,同時也是美國戰略的選擇。

美國的對外政策永遠是對人不對事的,根據自己的需要來使用,比如在核問題上,印度不會構成對美國的威脅,而且與美國來往甚密,美國對印度擁有核武器不加指責。美國對印度這麼寬容,是因為印度軍事實力的適當擴大有助於牽製中國。以色列也是一樣的。美國不會阻止以色列獲得核原料,也不在意它擁有核武器,因為以色列的軍事實力的適度強大,可以牽製海灣伊斯蘭國家。美國可以允許印度、以色列擁有核武器,但絕不允許伊朗獲得核原料,更不允許他製造核武器,因為伊朗不聽美國的話,而且和美國對著幹。朝鮮更不用說了,始終與美國為敵,那是絕對不希望朝鮮擁有核武器的。

美國為了尋找威脅,為了建構威脅,發明了許多新詞彙和新理論,用以樹立威脅對象。如“麥卡錫事件”。

“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了對抗蘇聯,鏟除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打擊進步勢力,從20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掀起了以“麥卡錫主義”為理論的反共、排外運動,涉及美國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領域的各個層麵。

此外,美國還有“戰略礦產和資源依賴論”、“無賴國家”以及“邪惡軸心”等詞彙的發明創造。

基於這些理論和詞彙,美國成功地製造了西方世界與“蘇聯帝國”的對立。在拉丁美洲,美國聲稱該地區出現了革命運動,對美國和其國家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於是美國總統宣稱,如果美國不摧毀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桑地諾解放陣線力量,這股勢力就會經過墨西哥,“僅用兩天旅途”就可以入侵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