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土地資源。土地資源我們比較偏重講承載力。承載力又分為兩個,一個是農地的承載力,你能養多少人,糧食食品承載力是多少。我們農用土地養16億人一點問題都沒有,特別是我們的耕地基本保住了,經過第二次調查還有所增加,倒不是鬆一口氣,起碼來說戰略基礎已經做好了。第二,建設用地的承載力。建設用地的承載力表麵上是無限的,實際上這些年的研究,區域是有限的。也就是說一個區域內的建設用地不能高於一定比例。目前情況下大概是多少呢?一般情況下是15%-20%就差不多了,這是一個概念性數字,沒有一個準確、精確數字。大概是什麼呢?一個地方的水泥地麵,鋪上水泥的地麵不要超過15-20%。現在全世界的情況是,凡是少的地方一般都是發達國家,一般多的國家都是落後國家,是指在城市範圍內。這也是我們經過幾年的研究發現的問題。
從中國來看,全國沒有什麼問題。中國畢竟還是地方大。所以,建設用地總量沒有太大問題,再多一點也沒有關係。但是各個省考慮到區域有問題了,現在一部分省已經接近極限了,江蘇、山東、河南都超過了15%。所以,我們在飛機上看河南大地,飛機航線老過河南、山東,看上去就像螞蟻窩一樣,三大直轄市都不超過25%,就是這三個直轄市25%的地麵上都是丘陵,這其中上海最高,北京如果刨掉山區也最高,北京一半是山,如果把山區刨掉就太密了。這是什麼關係呢?像日本的三大都市圈隻有22%,德國斯圖加特地區最多是2%,整個歐洲不到15%,英國才6%,蘇格蘭最發達,15%。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局部地方過於密,全國660個城市三分之一已經達到了超過極限,這個概率數字沒有多大意義,實際上很有意義。說明什麼呢?我們沒有到後工業化、後城鎮化時代,是預支那個的時代。
最後說一說既然在這種情況下要調結構、轉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最近正在考慮幾個問題,實際上是三個問題。
第一,現實的發展模式問題、發展方式的問題。我個人覺得不一定對,現在的發展方式甚至是模式要改,但是不必過多的限製。也有不同的觀點,現在的經濟增長方式還有生命力,情況、數字沒有掌握得很清楚,但是我覺得隻要現在的發展方式還有市場,就說明它還有效率。我們不能說消耗了世界多少資源,我們好象愧對世界。我們用的是粗放的方式,還是兩頭在外的延續,是用世界的資源為世界做貢獻,我們賺加工費,但是目前國家的水平能完全離開賺加工費的階段嗎?還不行。所以,在這種時候,我們買資源,然後賣加工品,這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這個目標雖然還沒有走到窮盡,市場還接受,我們還靠著這個在支撐我們自己。所以,第一,我不認為這種方式是我們永遠的路徑依賴,永遠走這條路,但沒有必要過多指責。我們進口40%的鐵礦石,但出口多少?盡管我們不完全用。我們進口很多東西,自己開采的東西就少。所以從支撐力和承載力的角度來講,結合經濟增長方式我得到了第一個認識是這樣。但是原有的路徑不應該再擴張,應該向內地轉移。沿海不搞,內地又不能支撐這種方式的時候,這種方式就要潰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