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核泄漏事故和切爾諾貝利事故的不同,日本核能管理技術是很先進的,並不是說它不重視安全的問題,而是再怎麼重視,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就出現了這麼大的問題。因此上升到咱們國家政策層麵,核安全的重視是毋庸置疑的,誰都回避不了這個責任。但是更重要的,咱們經濟界應該思考的,這幾年重視環保,以環保部門或者是社會群體為主,真正環境問題的根源,我覺得是在於中國經濟本身內在的問題。比如在國際經濟分工當中不合理。如果我們的經濟實力、經濟地位不是現在這樣一個製造型為主的國家,可能我們就不需要核能了,早就夠了,何必發展核電呢?我們中國不停地生產,生產就要花費大量的能源,消耗大量的資源,產生大量的汙染物,然後低價賣給美國,換成美元。我們把什麼犧牲了呢?把我們人體的健康,把中國的資源環境犧牲了。如果這個分工格局不改變的話,我覺得什麼風險以後都會出現。我們現在防的,很多都是末端的,我想經濟學家能不能研究怎麼能夠增強經濟內生發展的東西。這個事如果解決了,可能風險就大大降低了。
咱們今天的主題是綠色經濟,在中國任何一個新的口號,都有很多人跟風,裏麵的內容大家都是各說各的。狹義的綠色經濟是一個拚盤,把現在和環保、和綠色、和節能沾邊的產業放到一起就是綠色經濟了。我們研究綠色經濟,它實際上是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向綠色、低碳、節能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產業簡單的綠色化的問題,這裏需要大量的政策、機製的東西。所以這個題目特別大,我們把低碳、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等,還有產業結構調整都放在這裏。
中國現在處於這麼一個階段,我們不能停止發展來搞安全、環保,肯定是兩個要同步,隻不過有時候要看政治動向和社會動向來調整。但是大的趨勢,隻要我們經濟的車輪還在以這麼個速度轉,其他的問題還得跟著走。環保部門有的時候很為難,就是在這兒。真正讓經濟合理地轉起來,減少環境代價,還是要靠民主、法製和社會的力量,靠一個部門是幹不了的。
林澤炎:我來自工商聯研究室,要談綠色經濟,我既不是研究經濟的,也沒有對綠色經濟作過什麼研究,所以我沒有資格說這個東西,但是夏老師說每次搞這個會議工商聯都會來一個同誌,因此,我就本著學習的態度來了。來後看到提供的參考材料,比如核電安全、生產安全和群體事件預防等,我都做過一點研究。1998年我在我的碩士和博士論文基礎上還出版了中國第一本《人為事故預防學》專著。
就安全、風險等問題,我不想談過多的東西。我隻是有一個呼籲——研究安全、風險、綠色經濟等,不僅僅要從經濟學、政策的角度進行研究,更要從人的行為角度實施深入的研究。在我看來,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環保是探索人與環境的關係,群體性事件預防處置是探索人與人、人與組織之間的關係,生產安全是講人和生產環境的關係。實際上,不管是講生產安全、環境保護,還是講群體事件預防與處置,都與人有這樣那樣千絲萬縷的聯係。如果不把生產安全、環境保護、社會維穩等經濟社會活動中的人的思想、觀念、行為、心理、習慣等發生、發展的規律搞清楚,怎麼可能有效預防處置群體事件、確保生產安全、實施環境保護呢?比如,很多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就是由於行政不當和政策不合適才導致的。搞環保,說老實話很多環保的問題可能不是因為生產排汙造成的,真正的汙染大都來自麵源汙染,而不是工業汙染,是我們洗衣服、洗澡用洗衣粉、肥皂,農業生產用農藥、化肥等造成的汙染。應該研究人的綠色行為、觀念、習慣等,這才是最重要的。
而綠色行為的研究應該走什麼路線呢?一般來說,有技術路線,有政策路線,也有市場路線,心理學、行為科學路線等。
丁寧寧:企業家隻考慮環保是成本,隻要是可承受的範圍內不會反對增加這個東西。但是現在環保技術特別脆弱,包括咱們各個城市的汙水處理廠,原來都是聯合國援建的,有什麼用,沒有運行費,這算體製問題,有了運行費之後沒有適當的技術管理。所以全國現在那麼多的環保廠,包括重慶現在幾個大環保廠的矛盾都在於管理,沒有嚴格的管理就沒法在現有技術下讓它發揮作用。很多設備是壞的,而且沒有人修,這個事情怪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