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金帝雅論壇:綠色經濟:現實與前瞻(4)(2 / 3)

日本地震、海嘯、核輻射對整個全球經濟的影響,我從幾個方麵講,不展開,隻是點到為止,把觀點講一講。

第一,對日本的經濟或者說日本的企業生產遭受重創,全球產業鏈供應出現中斷,但世界經濟複蘇的勢頭不會逆轉。我不展開了,但是說明一點,因為一般來說這種重大的災難在重建之後對經濟有個整體的拉動作用,但是這次日本麵對的情況和95年阪神大地震麵臨的背景有很大的變化,因此這次震後的特需和上次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日本經過恢複的前景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所謂環境變化有三點,首先日本本身的財力受到限製,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國民公共債務已經是國民生產總值的200%,全世界第一,所以它的財政支持現在力度很弱。第二,國外的支持和十年前也不一樣了,西方國家現在從歐債危機之後,美國、歐洲這些發達國家都麵臨高債務、高失業的嚴重問題,本身的經濟恢複都有很大困難,因此從外部得到支援這一點可能遇到麻煩。第三,中國、印度等金磚國家的崛起對日本製造業麵臨很大的競爭,中國的製造業現在已經超過美國,占領世界19.8%,美國是19.4%。所以,中國的製造業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對日本的競爭很激烈。所以,我就講日本經濟恢複的前景有不確定性。

第二,從國際資本市場、金融市場,對日本本身的財政雪上加霜,國際金融市場深負重擔,全球通常預期加劇。日本本身的財務負擔剛才講了230%,另外全球金融市場最主要的是彙率的變化,我稍微補充一點,通脹預期,因為現在中國麵臨的主要是這個問題,這裏邊主要還是從兩個方麵去考慮,一個是從供求關係上看,日本重建的時候需要大量的煤炭、石油、有色金屬,有色金屬在國際市場上整個已經處於高位,由於日本大量的需求,這種高位還會存在。另外從政策方麵看也是這樣的趨勢,因為日本還會不斷增加財政,目前已經23萬億,已經創曆史新高,再加上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使得整個全球貨幣市場還會有個流動性充分釋放的過程,對整個大宗商品價格還是會有一些提升,這對我們也是有影響的。

第三,能源市場,日本的能源結構會出現一個調整,也將對世界其他國家帶來影響。因為日本的核能占它整個能源市場的30%,是很大一塊,通過這次的事件,而且日本對地震是不怕的,但是核輻射的不確定性日本人是充滿了悲觀的預期,而且時限可能要持續。因此它未來的能源結構可能要有一個比較大的調整。另外,整個世界新能源產業發展方向恐怕也會帶來一定的刺激,就是說新能源市場未來的風能和太陽能會成為主要部署。

第四,核安全的對話恐怕要成為多邊合作的一個重要話題,這裏邊最重要的是馬上要進行的中日韓三國首腦在韓國的對話,我也前去參加,中心議題是三國在賑災方麵,在核能安全方麵要加強合作。因為過去那三次首腦會晤中三國之間有20多個領域、60多個項目的合作,但是沒有核能安全方麵的合作,我想這次首腦會議恐怕把核能安全的合作和賑災防災方麵的合作會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話題。

再一點,對整個世界的產業結構,比如跟中國直接相關的,因為這次日本的產業布局恐怕會有一個新的調整。我想中國將麵臨一個產業結構升級的機會。

以上是有關於日本地震的事我的幾個觀點。下麵我就今天的主題發表自己一點看法:

第一,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位的GDP大國,這個事情中國人期待已久了,前幾年民間報紙上就不斷的認為中國會在某某時刻超越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二位經濟體。現在終於超越了,而且GDP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位。但是我認為中國就綜合實力而言,距離日本的差距是相當大的,剛才科技部通知講的我非常讚同,而且在國內的學界當中,我也感覺到有好多人頭腦很熱,覺得中國現在已經了不起了,要增大發言權。我認為還需要冷靜,因為中國的綜合實力來講,我有一篇文章,新型經濟體的崛起,對整個世界格局的影響,前不久金磚國家會議的四個配套會議之一,就是智庫的會議我參加了。也講到這個觀點,就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屬性不會改變,比如說從研發能力、科技創新,再加上一些國際機構對發展中國家的定義,從這些方麵來看中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用GNP的指標更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僅僅拿GDP說事兒是遠遠不夠科學的。我們要紮紮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因為差的太多了。可能與我們長期駐外有關係,可能駐外的人在這方麵體會更深,我們外麵看著很漂亮,但是往裏麵觀察,仔細看我們的硬件和軟件都差得相當遠,所以不要頭腦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