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關於發展綠色經濟,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國民素質的培養,這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人的環保意識是非常強的,我在日本從北到南坐了一次新幹線,車的兩邊白色垃圾基本上沒有。日本人的環保意識是從小在學校培養出來的。 我舉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我常駐日本的時候孩子到日本探親,還有中國的一些同學,小孩在一起聚會,大家吃水果,就出現了三種結果。中國有一個小孩子拿香蕉皮扔到地上,中國還有一個小孩子拿著香蕉皮扔到垃圾箱裏,而日本的小孩子拿著香蕉皮找到分類的垃圾箱。這是十年前就找分類的垃圾箱,中國北京現在才開始分類還分不明白。日本從小學,甚至是從幼兒園這種意識就開始了,不僅僅是教育環保,他是一個綜合的國民素質的教育。他小學基本上是以玩為主,但是首先教你做人,日本人經常講的一句話,就是對不起和給你找麻煩了,這是學校教育的結果,我們的環保教育也要從國民素質的角度著眼。
第三,我們的新聞報道,無論對什麼事情的新聞報道,對這種事情一定要客觀評估,然後客觀報道,這個恐怕比較好。特別是現在這種IT時代、網絡時代,有的時候傳媒的作用相當大,特別是網絡,我們有好多事情如果沒有客觀準確評估的話,不僅僅影響政策,而且影響雙邊關係、影響外交、影響整個大的政策選擇。比如說日本地震的事兒,我們最開始的報道有失真的地方。可是在地震當時,11號、12號我們有同事到日本開會,地震之後他回來,他在東京的時候沒覺得很可怕,隻是整個會館塌了一點,他根本不覺得怎麼樣,因為我們在那兒常駐的時候,五級地震經常有,經常晃,沒什麼。結果他回到國內,一看國內的新聞報道嚇得夠嗆,覺得非常緊張。所以,報道還是有失真的地方,最後影響我們政策的決策。所以在任何的時候,我們的新聞報道對這些重大事件要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評估。
陳迎:我們有一個團隊長期開展綠色及可持續發展這方麵的研究,我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氣候變化政策,做低碳和氣候變化政策方麵的研究相對多一點。非常榮幸能夠參加這次論壇,開始看到“綠色經濟:現實與前瞻”這個會議主題的時候,不是特別清楚到底今天談論的主要問題是從核輻射和社會維穩、環保政策的角度來切入的,但是對這兩個問題前邊兩位專家已經說了很多,我也學習了很多知識。我對這兩個問題確實沒有什麼研究的基礎,隻是非常感性的認識,主要從綠色經濟出發談一談。我覺得現在中國很多詞是突然熱起來的,一夜之間低碳經濟每個人都說,一夜之間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到處都說,新名詞層出不窮,但是對於這樣新名詞的真正內涵的探討還不是很夠,不同的人在說同一個詞的時候的理解不太一樣。尤其從國外引進的詞,發達國家用這個詞是一個想法,我們借用這個詞的時候想的又有偏差,這是廣泛存在的。我覺得對概念的界定、爭議是仍然存在的,也是反映出對一些新出現的、國際的形勢、趨勢和新的概念,我們的接受和認識,或者說跟中國現實國情結合的時候還會出現一些認識上的偏差。我更願意把綠色經濟作為一個轉型,或者我們不提綠色經濟,而提綠色轉型,不把它作為終極目標或者絕對標準,畢竟我們和發達國家相比,如果把它作為一個絕對標準來衡量,無論是低碳經濟,還是綠色經濟,我們恐怕所處的發展階段還不允許用一個絕對標準,多低算低,我們能低到像歐盟那樣絕對減排,環境都像發達國家那麼好,才叫綠、才叫低,我更願意把它理解成一個我們長期努力的過程,一個轉型的過程,一個努力的方向,隻要我們一步一步地推進,跟自己相比,我們在逐漸地改善,我覺得這樣的理解對於我們所處的發展中國家這樣的國家定位來說,是更好的,不把它作為一個絕對標準。這是從概念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