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說綠色發展、綠色經濟或者綠色轉型的話,它涉及的就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涉及的方方麵麵特別多,今天各位專家已經談了很多,比如從國內的政策製定、執行,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節能減排等方方麵麵,大家已經說了很多。我想切入的角度就是剛才大家提到相對少一點的角度,就是從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角度來說,要說發展經濟,就不僅是我們國內內需部分的,我們自己存在著結構調整,我們還處在一個全球化時代,我們還與世界經濟通過貿易投資等有著豐富的聯係。我們有一個課題,叫投資貿易與環境,主要是研究如何通過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的角度來促進綠色經濟和綠色轉型。如果從這個視角來看,發現這個問題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說,剛才有專家也提到過,我們在國際貿易中的分工使得我們出口了很多的東西,把能源消耗、碳排放、環境影響全部留在國內,我們原來做過一些項目,就是對具體的數據進行測算,盡管從方法論上也有爭議,比如說中國的IO表五年才公布一次,數據更新也比較困難,中國的統計數據是不是準,咱們不說這些。具體來說我們的測算結果,中國至少有四分之一以上的能源是用於加工出口產品的,無論數據測算出來百分比差一點沒關係,但是對於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定位,大量的出口內涵能源,所謂內涵能源就是內含在出口商品中的,上遊加工過程中生產出的能源。中國從生產側和消費側計算排放計算的時候,中國排放被高估,無論測算結果怎麼樣,具體數據不究,這樣一個事實是一個事實,我們從學者的角度來說,先不說它的政策含義怎麼樣,對中國好還是不好,一方麵我們難以改變這樣貿易分工中的定位,一方麵我們也通過這樣的出口來拉動經濟和三架馬車之一,當然同時帶來環境問題,種種能源消耗的問題。政策含義方麵也是一個雙刃劍,很不好說,但是從學者的角度首先是客觀揭示這樣一個事實。
馬上就引起一個後續關於國際碳關稅的爭論,這個國內也有很多不清晰的認識,把它跟國內碳稅混同考慮,我覺得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要嚴格區分國內碳稅和碳關稅兩個概念、兩回事兒,總有人說國內碳稅是應對國際碳關稅的有力武器,我認為不是這樣的,中國完全可以從中國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決定收碳稅,那是為了我們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我們自己環境保護的目標。我們收了碳稅之後就能有力的反擊國際碳關稅,這個是兩回事,不是這麼個邏輯,因為國際碳關稅是有它自身的邏輯,詳細的我沒時間展開,但是我們有這方麵的研究成果。
從國際投資的角度來看,也是雙向的:一方麵我們是引進FDI,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改革開放以來,引的這些資可能主要是集中於能源密集型產品和產業,肯定產生了大量汙染。還有現在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咱們要走出去的戰略,又帶來了我們對外投資快速的增長,而且是引起了國際高度的關注。在這個裏麵也跟環保密切相關,這裏麵就有一個很難平衡的東西,隨著我們經濟地位的增長,我們引資的時候希望要有所挑選,高汙染的少要,即使引來了外資,我們現在希望它采用母國的環境標準。因為對外投資天經地義應該遵循當地的環境標準,我們和發達國家環境標準有差距的時候,引來的資的外資企業隻要執行當地的標準就可以了,但是我們現在希望通過監管,希望通過一些雙邊協定使得它提高環保標準,這樣減少引資所帶來的環境壓力;另外一方麵,我們對外投資,去非洲、東南亞、歐盟,我們越來越多的要到外麵投資的時候,這時候我們采用什麼樣的環境標準?我們3月份的時候項目組有一個團,我也跟著去印尼調研,關於中國對外投資的環境影響問題,我們當時是兵分兩路,一路是關注石油,我們投資了一些石油方麵的工業。還有一個是中國現在從印尼進口煤炭、木材、棕櫚油,這些都在快速的增長,中國跟印尼現在的經貿關係發展的也非常快。在這裏我們了解到中國對外投資也是遵守當地的環境標準就可以了,但是在向一些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時候,它的環境標準更低或者缺失,這樣造成了當地的NGO對中國對外投資的行為是有抱怨的。我們跟各種各樣的人,官員、NGO方方麵麵的人都有很多交流,政府是歡迎中國投資,但是有一些NGO對中國有一些指責和抱怨。細分出來這些抱怨也不都是中國的責任,比如說他說你們的電力部門上大壓小,淘汰的小規模的煤電都出口到我們這兒了,說不應該把這些落後的設備、落後的技術賣給我們。我們說我們有先進的技術,怎麼不買我們先進的技術,你可以買我們高端的,我們可以賣給你們高端的,但是你們想要便宜的,由於你進口商的選擇,並不是我們中國主動把這些出口給你。也有一些說由於中國買了他的煤炭,導致他們那邊毀林現象的增長,給當地的環保帶來問題。買家有沒有責任承擔環境影響,政府應該監管要減少非法采礦。他說你的購買帶來了經濟的驅動力,使得我們這盜采盜伐的情況嚴重了。我們也覺得有點冤枉,作為進口商不應該承擔這個責任。換一個角度說,中國現在塊兒太大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比如說我們對棕櫚油需求的增長,他們那邊確實在擴大生產,不僅希望你買,而且希望你延伸變成投資,這樣穩定。中國現在進口木材,本來進口商品是一種商業行為,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現在由於中國量的增長,而中國地位的上升,就使得同樣在多少年前日本買走就沒有關係,而現在中國一買,影響就變得特別擴大,就盯著中國,有一點這種感覺。NGO這種抱怨有的有一定道理,有的也不是完全有道理,但是這種民眾中所蔓延的對於中國對外投資、經濟快速增長的憂慮和擔憂是非常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