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小結一下,我們應該重視鐵路建設的經濟問題。要明確區域鐵路的責任主體、優化城市的鐵路網絡形態、同時要構建城市樞紐體係與界麵。軌道交通受到各方麵的關注,我覺得軌道交通產業即將進入政企分開的推進階段,發展相對常規化、責任主體多元化這樣一個新階段。成都市非常重視新材料對交通的運用,我覺得這些產業也需要有針對地進行相應調整,以便更好的去把握市場機會,獲得更好地發展。謝謝!
馬驍:再次謝謝榮教授,他用了很短的時間,讓我們明白鐵道部戰略的調整和依據、以及責任主體,尤其是區域鐵路的建設主體。我們下麵有請經濟學院楊海洋教授做演講。
楊海洋:剛才榮教授以非常專業的角度講了我們國家鐵路建設的主要問題,我在這兒就班門弄斧了,我作為一個完全不懂交通的人來講交通問題。去年我帶領學生就城市交通的症結問題做了一個項目,也進行了相關的研究,但是當時我確確實實的感受到,城市交通是與我們切身相關的、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每個人對城市交通都有自己的見解。
目前存在的城市交通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麵,一是交通擁堵;二是交通安全;三是交通汙染;四是能源危機問題。交通擁堵,這個是我們感受最深的。要解決交通問題,或者是找到症結所在,我覺得有這麼幾個方麵:地一級城市空間規劃存在問題,我們現在要引導城市空間進行好的規劃,城市空間的規劃是城市交通出現擁堵的、最主要的症結。正因為是城市規劃的極不合理,就造成了交通擁堵的產生。我們看一下世界上其它城市,像美國的西部城市,這些西部城市沒有一個明顯的中心,這些城市有的很小,有的比溫江還小,但是他有很多中心。因為城市規劃的問題是城市交通產生的所有問題的症結,但要解決這個問題,多半也還不是能從城市空間規劃入手,因為現在大城市已經建成這樣子了,我們首都已經成了“首堵”了,成都已經是這樣了,上海已經是這樣了,要把城市全部推倒重新來過,這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新的城市建設可以考慮這樣的規劃問題,但是和舊有城市的交通問題,我們認為主要是交通設施不足和交通管理水平低下。我的觀點是認為城市交通真正症結所在是城市交通不足。當然這樣的理念說出來肯定很多人都要批駁,因為城市交通有一個基本的理論,就是“當斯定律”,就是城市在交通軌道的建設當中,新的道路會帶來新的需求,而這個需求的增長速度會永遠超過道路設施的供給速度,也就是說供給是永遠小於需求的。按照這個定律來說,我們永遠修路,永遠滿足不了需求。是不是這樣呢?在城市交通當中,存在著對當斯定律的破解方法。我認為破解方法主要是設施的建設,絕不等於是粗放型的盲目建設,就好像認為我們建設就是多修路,一條不夠就兩條,就像過去認為一環路不夠,就二環路,二環路不夠就三環路,三環路不夠就外環路,這樣道路就很密,甚至把雙向四車道改成雙向八車道,事實上這樣是一種盲目的粗放型的建設,隻是表麵上改變了道路,不是從本質上、管理上提高,我們認為改變應該是質和量上的完美的科學結合。具體怎麼做呢?
目前我們國家很多大城市在治理交通擁堵方麵,通常采取一個比較粗暴的做法,就認為是私家車太多,為了限製私家車的增長,於是大部分采取的辦法是限製購車,但是這就相當於限製出行,而出行交通是我們現代經濟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我們的資源要流動,我們的資源要合理配置,都要依靠交通,如果是簡單的限製,就會帶來嚴重的戶外出行問題。而且這樣限製購車的方式,也是一種“當斯定律”。
通過簡單粗暴的方式是不能解決交通問題的。我們知道立體公共交通設施,可以實現一個標本兼治的結果,立體公共交通設施,主要是軌道交通問題,軌道交通主要是利用了地下的資源,他就不會和地上的資源造成衝突,就算你修很密的地鐵網,也不會和地上產生衝突,甚至還有人有一種想法,把地麵的交通全部取消,對道路交通要麼是在地下,要麼是在半空中,通過這樣來緩解擁堵,因為立體交通在配置之後,讓公共交通發揮最大的效率。這樣的設施建立起來之後,會形成什麼樣的效果呢?會形成對私人交通的替換,目前一輛地鐵如果有八節車廂的話,他的載客量會達到2400人,如果換成私家車,現在是一人開一輛車,私家車在道路首尾相連就是12公裏長,也就是一輛地鐵可以消除12公裏的堵車。如果粗暴的限製,不但不會緩解交通,反而會加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