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金帝雅論壇:創新與發展:政策與績效評估(1)(1 / 3)

論壇時間與地點:2011年9月25日 北京金帝雅賓館

論壇主持人:西南財經大學副校長邊慧敏

北京師範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曉西教授

論壇特邀嘉賓

張昌彩 國務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副司長

丁輝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

連玉明 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

陳文玲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

唐華東 國務院參事室參事業務司副司長

侯萬軍 國務院研究室教科文衛司副司長

楊仁全 北京市科委政策法規司綜合處處長

周武光 中關村管委會發展規劃處處長

夏汛鴿 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專職研究員

王忠明 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李曉西:感謝參加論壇的各位專家。我們今天研討的題目是“創新與發展:政策與績效評估”。請大家發言。

張昌彩:我主要是談製度創新、科技戰略的科技創新問題。歐美國家有兩個方麵最重要,一是創新,一是金融。從創新來說,科技創新最重要,所以我談科技創新。

第一,目前我們國家科技人員發表論文的數量已經超過美國,世界第一,但是科技論文平均的引用率還仍然排在世界100名之外。有報道說,這種無的放矢高產低質的論文,除了證明數量之外還能證明什麼?舉個例子,現在世界上率先研究納米研究的國家,中國是數一數二,到2004年我們的論文就已經達到世界第一,但是到今天我們生產的納米產品仍然是低端產品。為什麼?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行各業,尤其是大學教授的職稱評定,以及大學的綜合排名都是和論文的數量連在一起,在唯論文導向的激勵之下,發表論文成為證明學術實力或者晉升資格的重要籌碼,於是為發表而發表的論文就是你追我趕,為發表論文而謀利的機構應運而生。有人說經濟上的通貨膨脹是民生之大患,論文的通貨膨脹就是科技之大患,我覺得說得是有道理的。

第二,科研的投入問題。目前國家對科研投入的經費不是說一點點的增長,而是翻倍的增。現在打出所謂建設創新型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旗號,向國家伸手要錢的機構部門非常之多。 2010年我國研發的經費是7000億,按照“十一五”規劃,到2015年是1.2萬億,比2010年增加近一倍。日本的新聞報道2011年中國的研發經費是1537億美元,超過日本1441億美元,居世界第二。無論是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還是各個部委的課題、地方委托的課題,課題費都成倍增加。

但是,這不等於研究質量和水平上升了,很可能是下降的。一些課題負責人成天都在空中飛,而做課題的都是剛剛進來的學生。最後到評定課題的時候,都是找一些熟人,今天課題給你,明天課題給他,今天我通過你的課題驗收,明天你通過他的,這樣把課題費層層分下去。而且,一個課題是多渠道、多部門去申請要錢,因為我們科研經費的管理體製就是各個部門都在分管,每個部門都切一塊,這樣一方麵政府是撒胡椒麵,另一方麵就是研究機構的人都是在向各個渠道、各個部門去要,研究的東西還是一個東西。

第三,我講一下科技獎勵製度。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痛批科技獎勵製度,說青蒿素的發明人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表彰和獎勵,青蒿素是81歲的女科學家屠呦呦發明的,她獲得了具有諾貝爾獎風向標的臨床醫學獎,但她是無博士頭銜、無海外背景、無兩院院士的光環,“三無”教授。所以他就說我們現在科研獎勵製度確確實實不能夠適應我們的科技發展。

獎勵有成功的,我們看到一個報道,袁隆平教授超級雜交水稻畝產900公斤,影響重大,這是對我們國家保障糧食安全起著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湖南省委給他獎勵了100萬,袁隆高科給他獎勵了60萬,他表示90歲以後要研究出畝產突破到1000公斤。但是,現在獎勵名目過多,質量很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術浮躁。學術評價不能簡單像記工分的方式,而要講究質量。

總結一下,對目前我國科技成果創新的評估,我的看法可能不太樂觀:成果數量多,質量差;投入多,產出少;項目研究多,成果轉化少。總體來看,現在我們是不差錢,差的是缺人、缺管理機製、缺經費的分配機製,必須改革,不能以發展代替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