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金帝雅論壇:創新與發展:政策與績效評估(1)(3 / 3)

第三,關於科技創新成果的評估問題,我們權重很大的事兒是非經營轉經營。當今很急迫的就是海量信息當中的情報化,從政治上輿情和輿論,經濟上最大信息化和價值最大化,科技上對信息化和現代化的認識,我們國家信息化現在炒得比較多,但是一些反映信息化本質的東西還沒有。鄧小平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第一”是指科學技術本身是第一生產力,而不是科學技術在被什麼人操作,或者再轉化成什麼成果,再變成生產力。現在我們經常說的是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這樣就容易讓人理解成我拿了國家一筆錢,得了一個專利,專利就是科技成果。鄧小平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就是說給了你一筆錢,你就應該能賺錢。現在技術創新的落地並不及時,就是說技術和商業資本的結合產生商業價值。如果大家這麼認為,對科技成果的評判就不應該停留在專利及其以前。論文其實屬於科學中的發現,發現一個恐龍化石,或者發現一個美國大陸,這種東西和創新沒有關係,是人類幾千年、幾萬年苦苦追尋的。所以我們在創新的定義上,特別是新聞媒體,總是有歧義,包括一些大學專家、學者,也有不同的解釋。目前我們在中國談創新,狹義理解就是技術創新和企業創新的主體,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就是為了掙錢,就是為了用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以科技創新為導向轉變,就是中央說的兩個根本的轉變。如果說科學,那是另外一回事兒,是哥倫布發現美國大陸,是誰如果發現最新的元素、最新的納米結構,最新的光子計算機信息,那跟眼前定義的創新沒有關係。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切創新我認為都是科技創新。離開了科技創新談管理創新、別的創新,要不然是別有用心,要不然是企圖用別的方法拯救國家而忽略科技。創新如果不集中在科學技術上,其實創新的意義不是很大。或者那種泛化地說創新,跟政治挑戰和跟其他的挑戰,本身,對經濟學家沒有太大的意義。科技已經是第一生產力了,創新當然本質上是科技的問題。從科學技術的角度上看科技創新,可以以信息化為例,以信息化為例是說國際化,其實在沒有信息化以前的國際化和現代化都沒有實現,就是由於Internet實現了國際化,現在有飛機、任何的物理空間,如果沒有信息化就沒有國際化。所以信息技術、信息科技,創新型城市的內涵,本質上都是跟信息結合。

接下來說績效評估,我認為現在無論是中關村“1+6”政策,或是解放科技人員、列支科技經費可以,其實都回避了一個問題。比如,在深圳,沒有國有性質的科研機構,中國的高校都是國有的,而中國的科研機構,凡是帶科研的,一旦冠以國有的,必然是事業資產,如果是事業資產的話馬上一個問題,就是非經營轉經營。事業資產就是非經營資產,非經營資產就不能經營,現在中央已經要求對此進行改革,李克強副總理到中關村考察提出要知識資本化,知識可以作為股權可以入股了。但是具體落實有困難。假如您的思想入股值1個億或者更多,但是一個億作為思想既然可以經營,注冊一個公司的話,全世界的風投都是要用實際資本投入的,在這種情況下誰跟您配股。我們在科技體製改革當中成立了風投公司,配我們自己的技術,所以我們在中關村最近上市了兩三個公司,否則,國家任何一筆科研經費,“863”、“973”什麼的,全是非經營性的,而產生的結果是經營的,怎麼辦?我們院現在在中關村搞股權激勵,現在已經有八個公司,再往下投,出現問題了,因為我需要相當的風險投資和來自政府的種子資金,跟這些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技術來進行配股,沒法配。沒法配股的理由,北京國資委和中央國資委的國有控股企業是原則上不能作為第二股東和科技結合的,它要來就控股,理由是我是國資委,國資就是控股。我在北京的體會是,北京的高校科研院所需要部級以上的政府允許有一部分非經營的事業資產變成經營的。非經營轉經營的問題如果解決不了,僅搞股權激勵,科研經費允許列支等是不夠的。美國的研究所絕大部分都允許非經營轉經營,但是他們跟政府都是有契約的,政府每年投三分之一,非經營轉經營三分之一,市場三分之一,而且是平衡的,這非常有意思。國家如果讓我們院非經營轉經營,我們會給北京市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