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金帝雅論壇:創新與發展:政策與績效評估(3)(1 / 3)

第四,創新,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你是從什麼層次、什麼角度來理解創新,你是從管理的角度,從技術的角度,從商業模式的角度,還是從別的層次。前一段時間我和領導搞調研,我們到了一家全世界的信息行業排頭兵企業,企業說所有的技術都是買的,它的創新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你研究出成果我跟你談價錢進行轉讓,然後相互有一個使用的協議,我用你的技術付給你錢。但是我去了另外一家企業,也是民營的,它所有的產品都是自己的,而且效益之好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想。所以什麼是創新,看我們怎麼理解。

最後,信息化在創新當中的影響。信息技術作用現在越來越突出,可能會改變創新的方式。給大家舉個例子,前一段時間世界上某著名的一個公司把一款風靡全球的電子產品發上網討論,有人說我們別光說它好,說說它有什麼問題,後來說,這麼多問題怎麼解決,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後來又說討論方案,後來又進一步說能否作為現實,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首先需要資金,然後怎麼辦,大家發動宣傳,說一千還是兩千,大家約定好開一個帳戶,然後從帳戶裏麵彙一兩千塊錢,彙完以後說怎麼變現,我們推選幾個人代表,專門花時間把我們的產品方案變成現實,他們選了四個人,約定了一天見麵,在此之前他們沒有見過麵,結果現在說把這個產品做出來了,有人說還做得象模象樣。我們現在創新,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不同的層麵、不同的對象去做。

楊仁全:非常高興能夠參加這個論壇,我是第二次參加了。市科委領導高度關注這次會議。我今天的發言隻代表個人的觀點。

剛才專家談到科研投入的問題,我個人認為,現在光從投入的總量來看已經非常高了,但這個投入和我們《科學技術進步法》的相關要求比還有差距,對未來的支撐作用還不足。當然投入並不一定都是國家財政的投入,比如說我們說企業為創新主體,企業應該投入,為什麼北京和外省市不一樣?北京有個特殊情況,大院、大所、中央單位特別多,資金大量集中在這些地方,但是未來北京地區在“十一五”末的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到地區生產比例5.5%,全國最高,總量投資是全國第二。按照“十二五”北京地區規劃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到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5.5%以上,這個目標難度非常大。第一是我們的分母在急劇增加,未來五年北京地區生產總值還會迅速增長,分子怎麼辦?所以壓力比較大。我們現在首先應該考慮企業應該幹什麼、市場做什麼,大院大所怎麼維持? 回過頭看,我們投入方麵雖然量很大,但是還要繼續投入。

第二,產出這塊怎麼保證?實際上我們科技成果的評價方麵,就是剛才專家談到的,它有很多維度和角度,每個人看的角度不一樣,這裏麵最簡單的一個評價指標是科技進步貢獻率,這也反映在國家“十二五”的規劃中,這是有道理的。我們看看關於科技成果評價指標裏,其中有一個指標,叫科技成果轉化率。實際上關於科技成果轉化率這個概念,很多領導有不同看法,分子分母都不知道,轉化要不要時間。上次北京市要出審計條例,建委的人說審計大了好審,我說我們的科研項目怎麼審?而且創新又帶有風險,如果我們把它當成工程式的,未來三五年的創新條款都能做得很清晰的話就不叫創新了。現在北京市在政府績效管理方麵已經加大力度。從政府管理方麵,北京市政府要考察四個點,叫“三效一創”,一是履職效能,二是管理效率,三是服務的效果,比如說評價科委怎麼評呢?評價科委其中有一個指標,就是到社區去問老百姓你知不知道科普?因為科普也是列入“十二五”規劃或者原來“十一五”規劃裏的指標,那個直接打分,還有各個委辦局之間的打分。而從今年開始,對於財政經費來講選了兩個,一個是衛生,一個是科技,作為今年全市績效改革的試點。從市科委來講,我們更加高度關注了用政策來營造、創新、創優環境,政策手段怎麼來創新。我也借此機會,把我們用政策手段來推進科技創新的幾個主要做法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