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金帝雅論壇:創新與發展:政策與績效評估(3)(2 / 3)

一是突出創新能力的提升,著力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國家中長期規劃發布之後,在2006年5月份北京市以市委市政府聯合的名義發布了北京市關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城市的意見.這。標誌著北京已經正式把創新型城市建設作為首都新時期發展重大的戰略任務,然後圍繞這個提出了包括政策的執行,製定了配套政策20多項,解決了企業科技創新、科技中介、產學研合作、成果轉化、知識產權與標準、科技獎勵、科技條件共享、創新人才、中關村園區示範區等方麵的問題。去年國家推動一批創新型城區試點的時候,海澱區成功入選。

第二,突出了科技支撐的引領作用,著力推動科技北京建設。在“三個奧運”之後我們提出“三個北京”戰略,提出《科技北京行動計劃》的是09年4月份,後麵陸陸續續有《綠色北京行動計劃》和《人文北京行動計劃》。圍繞著科技北京行動計劃,圍繞創新能力的提升、成果轉化和科技彙集民生,我們提出叫“2812”,兩個對接、八大產業,12大支撐工程,製定了30餘項政策。

第三,特出了先行先試的優勢,著力推進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建設。這是從09年3月份國務院批複中關村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以來,第一個先行先試。尤其是到了去年年底12月份,國務院批複我們建立現在叫中關村創新平台,“1+6”的1來整合中央資源,通過中央對北京的支持,推動先行先試的6項政策。今年又推出了中關村人才特區,是全國唯一一個人才特區的建設。

第四,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著力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這方麵我們做的比較多的,一是國家層麵從2005年開始提出國家技術創新引導工程,到2009年國家開始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比如說我們支持以企業為主體聯合高校承擔項目;二是培育創新型企業;三是支持產業技術聯盟。我們去年和今年專門出台了關於促進產業聯盟、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實際上就是鼓勵聯盟,以企業為主體承擔產業化。同時,在中關村科學城裏麵又提出建一批新型的產業技術研究院,都是圍繞企業聚集資源來強調的。

第五,突出了創新資源的整合,來發揮首都的科技資源優勢。因為首都有大量的中央的科教資源,如何把這個優勢變成北京的發展優勢是北京重點破題的問題。我們推動的包括首都科技平台開放共享的北京模式,加強了省部會商、部式會商的機製,加強和中科院、工程院和九大軍工的合作,促進一批重大項目落戶北京。

第六,突出轉化機製的創新,著力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這個方麵我們先後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今年3月15號出台的《北京市關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指導意見》裏專門提出了關於科技成果導向的機製問題,比如說人才,現在報職稱得有論文,那我搞科技成果轉化的或者搞農業推廣的這些人職稱怎麼辦?在這次中關村條例裏麵,去年12月28日出台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地方法規和我們這次市政府的指導意見都提出來,要對這些成果轉化的人員預留一定的比例,在職稱方麵給予傾斜,這樣就避免大家都天天沉浸在論文和專利方麵,而在成果轉化方麵沒人關注。

最後是突出了政策的引導作用,著力營造良好的自主創新環境,應該說我們圍繞三大主題:創新城市、科技北京和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形成了層次鮮明的政策集群,這幾年先後出台了地方性法規一個,就是《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四項綜合性整合,一百餘項專項政策,形成了全鏈條支持,全要素組合,全主體涵蓋的科技政策和法規體係。

周武光:我覺得我們今天研討的主題非常好,創新與發展:政策與績效評估。發展需要創新,創新又推動發展,無論是創新還是發展,我們需要政策的推動。針對創新,我們出台了很多很多的政策,我們的績效到底怎麼樣,需要評估,所以我認為今天的主題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