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文化,這個文化突破不了,我們的文化就難以實現大的突破。我們的發展是量上的,如果說是大發展、大繁榮,從量的角度沒有問題,但關鍵是質。我們經濟發展很快,但資源因素都用完的時候,我們怎麼辦?文化需要原創,它跟經濟不一樣,本身就需要你創造,在一些天才的帶動下,大批人去創造、鑽研,包括動漫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能從從根本上改變一些東西,紮紮實實貫徹落實中央的決議,才可能實現大繁榮。
蘇揚:我們以前有做文化遺產的基礎,所以想從文化遺產相關產業先講一下我理解的文化產業的特殊性,然後再講一下我理解的文化產業的共性。
先說一下文化遺產相關產業的特殊性,這跟動漫產業有一些區別。我想從三個方麵講一講,一個是講文物的功能,然後講這個產業比較特殊的地方,就是保護和利用的關係,第三講一下產業發展的方式,把這個局部說透了,也許對大家從其他方麵研究文化產業會有一些借鑒性,因為相對來說,文物這個領域曆來是非常保守的,這個領域如果都能做好的話,其他領域的相關體製機製設計就更容易了。
講到文物,大家都知道人們通常把文物叫不可再生資源,現在跟產業結合起來,叫不可再生的文化產業資源,這是它跟其他產業資源存在非常大的、區別的地方。我們是07年跟國家文物局合作,每年出一本《文化遺產藍皮書》,當時提的時候第一年想創造一下,把文物的功能總結為教育、科研和經濟三大功能,把文物事業及相關產業發展的終極目的解釋為可持續利用。為什麼要這樣提呢?我們發現文物如果不被人所利用的話,它毫無價值,這點跟自然保護區有所區別。自然保護區是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在維護地球運轉方麵,它有發揮功能的地方。而像物質文化遺產,如果不被人利用的話,這個東西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當然,它的本體要保護好,所以我們提了可持續利用這麼一個觀點。這個觀點提出來以後遭到文物係統老人們的反對。
去年李長春同誌在2010年的文化遺產日裏發表了一篇署名文章,等於對這個事有一個定調,他是這麼說的,我取其中幾個話給大家讀一下。“特別是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重要資源,在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帶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促進經濟增長、加快經濟方式轉變的貢獻越來越大”,然後很明確地提“對具有重大曆史價值的文化遺產,對於有市場前景的,鼓勵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進入市場,特別是和發展旅遊業緊密結合,開發文化產品,這是最積極、最有效的、最有利於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保護和傳承的方式”。從2009年開始,大遺址項目越來越大,像大明宮這樣的遺址群影響非常大,我們做好文物工作有四個終極標準。叫“文物本體保護好、周邊環境整治好、經濟社會發展好、人民生活改善好”。隻有如此,文物才能和經濟社會協調起來,和民生相結合起來,這個事業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而且這個東西才是真正的保護和傳承的方式。現在慢慢地這個產業的規模在國家文物局的倡導下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