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對外文化政策發展推動了德國對自身文化事業發展的再思考以及德國國際認同和形象的塑造。對此有學者的功勞,也有政府的積極推進所成,同時也是不同企事業、政府基金會、黨派的作用與努力所就。
第三,對於我國現階段文化發展與體製的改革,“德國經驗”有什麼參考價值和可借鑒的?我記得去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的時候,中國投了很多錢,但是最後鬧得不可開交。像這種現象的出現,今後如何應對,我們需要充分反思,並積極全麵地了解西方的政治文化、社會文化,即使對方作梗,也要學會去利用國外這個平台來更好地宣傳中國國情和現代文化。對此,跨文化跨學科外語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要,學者的有的放矢的研究也十分急迫,應該沉下來進行深入研究。另外,我們政府的政策製定一年一個重點,如何在這一年裏麵能夠沉澱建構推動一個方麵的發展,是否也需要對此建立一個定量定性的評估和監督機製,也值得探討。
我剛才提到德國文化事業在機製建構上麵是非常多元化的。政府負責製定政策、進行協調,具體操作則由下麵的半官方和民間機構負責。在對外政策執行方麵,外交部會與“中介”機構簽訂協議,如果你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問題,他們會馬上介入,而議會和媒體則行使嚴格的監督作用。
最後一點是對外文化政策與對內文化宣傳或是建構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明年在德國要舉辦“中國文化年”,有德國人問我,這次你們給我們展現怎樣的一個現代中國?是原來的京劇、書法,還是孔子學說的再現?我覺得,我們在製定政策過程中,怎樣內外有機結合,怎樣建構一個新的內涵機製來輔助我們在國外積極有效地開展文化外交,這是一個亟待考慮的問題。謝謝大家!
陳凱傑:推動中國的文化產品服務走向國際市場,這是體現中華文化軟實力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論壇安排,今天給大家介紹報告一下有關文化走出去和貿易方麵的情況,也希望聽取各位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這也是我們學習的機會。剛才各位專家學者對國內這塊談得比較全麵和透徹,我個人體會對國際這塊應該也有一個把握,有三個問題比較明顯。
一個就是國際文化市場的定位,目前國際文化市場是以西方價值觀為主導,少數發達國家的文化公司壟斷,以美、日、歐九家大型文化跨國集團和它下屬的50家左右的文化公司,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迪士尼、時代華納、環球、索尼等等這些公司控製了國際上95%以上的文化市場。而且這些跨國公司把圖書、音像、有線網絡、衛星、電子、數碼全部囊括,產品服務加技術都占據了全球的優勢地位。不僅占據了文化市場的主流,而且還控製了傳播和輿論工具。在這種情況下要推動中國的文化產品服務走出去,壓力或者困難是巨大的。
第二,文化差異。剛才提到《功夫熊貓》的事情,豈止是《功夫熊貓》,包括最近幾年暢銷的韓流文化,以《大長今》為代表的,國外的這些文化公司或者是機構以中華文化元素為背景,結合他們自己的文化創作,形成一些好的產品和服務打入中國的文化市場,他們這種做法對我們是有啟示的。就是我們的文化產品要走出去,一方麵要體現中華文化的優秀美德,但更多的是要考慮到對方,特別是文化接受方麵,本身文化消費的傾向。作為文化產品,特別是對外貿易文化產品,既要達到一般商品的特性,滿足消費者身心愉悅和享受的需求,另一方麵也要讓消費者對蘊含中華文化的產品有一個接受度,隻有超越和打破了這種文化差異,中國的文化產品和對外貿易才真正有生命力。
第三,文化產業競爭力。剛才有專家說日本動漫遍地都是,其實還有韓國,韓國的網絡遊戲和日本的動漫產業在世界同類產業份額分別是60%和40%。其他的包括像英國出版、美國影視這些不說了。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雖然我們是文化大國,但是到目前為止文化類的產業,沒能在國際上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或者是起主導作用。必須要有雄厚的產業基礎,文化走出去,對外貿易才能有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