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鄧小平對多極化發展趨勢的揭示
鄧小平站在全球發展的戰略高度從推進世界曆史發展出發,深刻地揭示了新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的多極化發展趨勢。
首先,鄧小平揭示了在全球化的背後,存在著世界政治、軍事多極化發展的趨勢。從世界曆史來看,世界政治、軍事依次經過了歐洲中心,由歐洲中心向美國中心轉變,再由美國中心到多極政治格局並存的三大階段。鄧小平深刻地指出:“現在舊的格局在改變中,但實際上並沒有結束,新的格局還沒有形成。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和平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發展問題更加嚴重。”“美蘇壟斷一切的情況正在變化。世界格局將來是三極也好,四極也好,五極也好,蘇聯總還是多極中的一個,不管它怎麼削弱,甚至有幾個加盟共和國退出去。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中國不要貶低自己,怎麼樣也算一極。”同時,鄧小平認為,當今世界多極格局的並存,並不意味著多極均勢的形成。多極格局在力量對比上是不平衡的,存在著強勢與弱勢之分。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多極化並存的政治格局中處於強勢地位,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則處於弱勢地位。鄧小平於1989年就指出:“過去兩個超級大國主宰世界,現在情況變了。但是,強權政治在升級,少數幾個西方發達國家想壟斷世界,這點我們看得很清楚。”對於世界政治、軍事未來的發展趨勢,鄧小平非常樂觀,他說:“現在出現的新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不能長久維持的。少數國家壟斷一切,這種形式過去多少年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今後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在新全球化時代,政治多極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其次,鄧小平揭示了經濟全球化的背後,仍然蘊藏著世界經濟多極化發展的趨勢。鄧小平一方麵基於全球化趨勢指出:“世界上現在有兩件事情要同時做,一個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一個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另一方麵基於中國的曆史和現實,揭示了中國的發展要有自己的特色。他指出:“我們搞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當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百餘年的工業文明所積累的財富和生產力,完成了產業結構的提升,向信息產業和潔淨生產體係轉變,推行“環境保護+經濟零增長”戰略時,它們以高科技生產為龍頭,以全球化經濟體係為主幹,實現本國產業空心化,仍然能夠從全球化過程中獲得高額利潤,保持其國民經濟的高質量和國民生活的高質量。但是,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其發展的主題是發展經濟、擺脫貧困而走向富裕。鄧小平指出:“中國的主要目標是發展,是擺脫落後,使國家的力量增強起來,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中國要維護自己的發展權,決不可能通過經濟零增長方式來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必然通過不斷創新,高速高效地發展經濟,特別是抓住全球化經濟體係中產業梯度轉移的機遇盡快完成工業文明的創建,才能使人民脫貧致富;並且,作為後發式趕超型現代化,中國要在全球後現代氛圍中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國家數百年的工業化道路,沒有高速高效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從經濟發展的特色來講,鄧小平指出:“一個公有製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搞社會主義必須根據本國的實際。”鄧小平從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出發,明確指出:“我們不能照搬資本主義國家那一套,不能搞資產階級自由化。我們的經濟體製改革,也是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不能搞無政府主義。”
4.現實的世界是多極化發展的世界
冷戰時代,美國與蘇聯各占一方,傲視群雄,形成在眾多毀滅性核武器的威懾下懸著達摩克利斯之劍的“霸權下的和平”,然而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東歐劇變,冷戰宣告結束。蘇聯的解體也意味著二戰後形成的建立在雅爾塔體製基礎上的兩極格局的終結。在近代國際關係史上,我們可以發現,每次舊格局的打破與新格局的建立都是通過戰爭然後再談判、召開和會實現的。但是,雅爾塔體製的瓦解卻是通過和平方式進行的。因此,在舊格局的瓦解到新的相對穩定的新格局的形成必然要經曆一段漫長的重組過程,而其趨勢也必然是形成多個實力中心和邊緣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