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同誌說,總講艱苦奮鬥,艱苦創業,老是“苦”來“苦”去,人的一輩子豈不是白活了嗎?其實,我們講艱苦奮鬥,提倡的是一種革命精神,並不是反對改善物質文化生活,不是要人們做“苦行僧”。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首先要發展經濟,保證人民衣食無虞、步步提高,這些目標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但是,我們在致力於改善生活的時候,決不能忘記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能沉迷於燈紅酒綠之中。實際上,艱苦奮鬥不僅是戰勝困難的手段,而且也是一個人全麵發展、完善自我必不可少的過程。古人早就有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今天,盡管現代化的發展使各方麵的條件大為改善了,但個人學業有成,仍需要寒窗苦讀;工作要幹出成績,仍需要競爭拚搏;譜寫輝煌人生,仍需要自強不息。沒有艱苦奮鬥的精神,個人無法成長為德才兼備的人,更不可能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材。

艱苦奮鬥體現的是一種人生價值的追求,一種無私奉獻的境界。有了這種精神境界,在艱苦奮鬥過程中就不但不會感到吃虧,感到愁苦,反而能從中體會到享受崇高、享受成功的極大快樂。已故的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就這樣說過:“一切快樂的享受都是屬於精神的。精神的煉金術能使肉體痛苦都變成快樂資料。於是燒了房子,有慶賀的人;一簞食,一瓢飲,有不改其樂的人;千災百毒,有談笑自若的人。”戰爭年代,方誌敏烈士在敵人牢獄就曾感情奔放地寫道:為著階級和民族的解放,為著黨的事業的成功,我不稀罕那華麗的大廈,卻寧願居住在卑陋潮濕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卻寧願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軟的鋼絲床,寧願住在豬欄狗窠似的住所!不稀罕閑逸,寧願一天做十六點鍾的苦工!不稀罕富裕,寧願困窮!不怕饑餓,不怕寒冷,不怕危險,不怕困難。在和平年代,共產主義戰士雷鋒的生活是那樣簡單樸素,可是,崇高的思想境界為他帶來的幸福感、快樂感、自足感,又絕對是那些揮金如土、錦衣玉食者難以企及的。共產黨人在艱苦奮鬥、艱苦創業過程中,把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一步步地變成現實,同時也塑造和展現著自己高尚的精神世界,時時享受著“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也不因虛度年華而羞恥”的寶貴人生。這樣的人生,才是最充實的,最有價值的,也是最值得羨慕的。

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深刻啟示

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是我們黨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創新舉措,是以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促進我們黨領導的偉大事業的一次新的實踐。

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從曆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重要意義、科學內涵、根本要求、實現途徑等一係列重大問題的認識。

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努力探索和總結保持黨的先進性的規律性認識,努力探索建立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長效機製,為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提供了重要借鑒。

在新世紀的征途上,我們黨要團結帶領全國人民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就必須堅持不懈地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永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

向救災英雄學習

在2008年的抗震救災鬥爭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積極組織下,在全國人民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經過前一階段頑強努力,抗震救災鬥爭取得了重大階段性勝利。目前,受災群眾安置、災後生產自救和恢複重建等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災區社會秩序保持總體穩定。相信災區廣大幹部群眾一定能夠認真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關於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互幫互助,奮起自救,建設更加美好的家園、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當前,抗震救災工作進入安置受災群眾和恢複重建前期準備階段,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進入關鍵時期,北京奧運會開幕在即,任務十分艱巨。全黨各個單位和部門要以抗震救災鬥爭中湧現出來的英雄模範人物為榜樣,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繼續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對人民生命高度負責的精神,不畏艱險、不怕困難,衝在前麵、幹在前麵,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奪取抗震救災鬥爭的全麵勝利。要認真履行職責,立足崗位多作貢獻,把對災區人民的關心關懷,轉化為紮實做好當前的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為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開好奧運會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