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盧卡斯
羅伯特·盧卡斯(RobertE.LucasJr.),1937年出生,美國人。1995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獲獎原因是: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盧卡斯是在他58歲的那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據說,諾貝爾經濟學獎一般不頒發給60歲以下的人,諾貝爾評選委員會是基於何種考慮,人們無法完全知曉。似乎有這樣一種猜測:
鑒於經驗,如果把這樣一個重要的獎項頒發給了某個經濟學家,他就有可能不再有新的研究和發現,也就是說,為了使那些偉大的經濟學家能夠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等待,等到60歲以後,在等待中讓他產生更多的成就;而天才的盧卡斯則是一個例外。
本文核心提示
一篇遲到的文章
一次沒有限定的隨意訪談
補充兩個有趣的故事
關於盧卡斯的一點背景資料
改變偏見的諾獎得主盧卡斯暢談中國
一、一篇遲到的文章
這是一篇遲到的文章,這個訪談理應在2004年夏天與讀者見麵的,而此刻已進入2004年的冬季。記者是2004年6月16日在武漢大學見到羅伯特·盧卡斯(RobertE.LucasJr.)教授的,他當時應武漢大學高級研究中心主任鄒恒甫教授之邀為那裏的學生作關於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學術講座。那個空前的全英文演講使盧卡斯像大牌明星一樣被眾多學生追捧。直到盧卡斯在開始演講的時候,還有很多沒有入場券的學生排隊等候在門前,他們希望主辦方開恩讓他們進場。
記者目睹了盧卡斯的演講多次被學生熱烈的掌聲所打斷的情景。
在武漢大學的這個講座上,盧卡斯詳細講解了他現在所進行的前沿性研究——貿易與經濟增長。在研究中,盧卡斯克服了以往經濟學家研究國際貿易時,隻集中於分析不同的國家間產品的相對比較優勢,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一些因素。他將生產者的沉澱成本,壟斷者、國家之間的地理位置上的距離和運輸成本等引入了分析框架,模型比原來複雜得多,但也更加貼近實際。這也就是他所說的“NewTradeTheory”(新貿易理論)。
也就是在這個講座上,記者產生了采訪盧卡斯的想法,當記者把這個想法告訴盧卡斯的隨行人員時,他們告訴我,這恐怕不可能,因為盧卡斯教授一向不接受記者采訪,他甚至不簽名、不合影。他們說,我們恐怕不能幫助你,也正是這個信息,使我對盧卡斯本人產生了更大的興趣。我一定要采訪這位58歲就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天才,這位在我心目中有些神秘的人物。
除了盧卡斯的講座吸引我之外,還有一個使我希望了解他的重要原因是,在2000年4月,盧卡斯曾經加入一個由149名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組成的團體,這個團體內有14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和10名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他們發表聯名信,支持中國入世。在信中他們強調,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不僅有利於美國經濟的發展,而且“有助於中國在20年前開始的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得到持續發展”,有助於中國的對外開放和法製建設。對於中國,盧卡斯或類似於盧卡斯的聲音無疑是珍貴的、重要的。一個曾經對一個國家抱有巨大偏見的經濟學家,幾年後卻為幫助這個國家而奔走呼號。究竟是什麼讓他有如此巨大的改變?這些都是我想了解的。
在武漢大學黨委宣傳部楊凱軍的幫助下,記者如願以償。
2004年6月16日下午5:30分,在一個普通的接待室裏,記者與這位國際經濟學界的風雲人物麵對麵地坐在了一起。頭發灰白、身材有些瘦削但雙目炯炯、精神矍鑠的盧卡斯,幾乎回答了記者提出的所有問題。
6月16日和17日,記者先後撰寫了兩條關於盧卡斯的短新聞在人民網上發表,人民網最早報道了盧卡斯來中國武漢大學訪問的消息,我也因此成了第一個報道盧卡斯的中國記者。此後,有幾家媒體先後向我約稿,希望把專訪盧卡斯的文章寫出來給他們發表。由於工作繁忙和其他種種原因,這個稿件一直拖到了現在。
二、一次沒有限定的隨意訪談
記者:聽說您在8年前來過中國,同前次相比,您這次來訪,對中國、對武漢大學有什麼特別的印象?
盧卡斯:可以感覺到中國的城市比原來漂亮多了,人們的精神麵貌也非常好,機場的設施比8年前看到的要先進得多、完善得多。中國的經濟在近幾年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盧卡斯在 談到中國時多次用Extraordinary(非凡)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