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往往具有無賴的性格,他們靠著皇上對自己的寵信,在朝中作威作福。而由於他們總是在暗地裏做事,所以也就不用擔心被別人抓住把柄,即便是有人揭發了他,他也能倒打一耙,反告人家沒有證據,是誣陷他,這就是典型的無賴作風。更有膽大妄為者,幹脆麵對麵地和皇帝作對。
康熙帝就不上這樣的小人的當,也決不允許有威脅到自己的勢力存在。他總能敏銳地發現身邊做事出軌的人,或是對其加以教育,或是將其罷職免官,總之,要把禍患扼殺在搖籃之中!他鏟除鼇拜的故事就很能體現出他在鏟除狂妄無禮之人上的決心。
康熙帝的父親順治帝臨終前遺詔四位輔政大臣幫助康熙治理朝政。他們分別是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鼇拜。沒想到時間不久,這四人之間便產生了矛盾,他們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私人勢力,嚴重地威脅到了康熙王朝的政治前途,朝廷混亂初露端倪。
這四名輔臣中,索尼早死,蘇克薩哈與鼇拜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遏必隆又追隨鼇拜。鼇拜在四人中雖排名第四,但他為人極其傲慢。索尼死後,鼇拜獨攬輔臣大權,時正年幼的康熙帝他都不放在眼裏。
鼇拜在朝中肆無忌憚地結黨營私,遍地安插心腹,還隨意打擊異己,他不止一次地用莫須有的罪名陷害忠臣。後來,他在康熙帝的眼皮底下,堂而皇之地製造了冤殺蘇克薩哈的事件。他經常故意在康熙麵前嗬斥大臣,如稍有不合心意的地方,他就在朝堂上大吵大鬧,很不合禮儀。
康熙帝明白,鼇拜胡作非為、目中無人,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早晚要鬧出大的亂子來。他和孝莊皇太後都深深地感到必須除掉這個篡權亂政的小人。但他也知道,鼇拜在朝中勢力很大,尤其是長期以來,他在皇帝周圍的重要職位上都安插了不少親戚和心腹,因此,康熙帝認為除鼇拜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沒有萬全之策,絕不能輕易下手。他一邊裝糊塗麻痹鼇拜,一邊悄悄部署捉拿鼇拜的各項準備工作。
康熙帝先是不露聲色地把鼇拜的黨羽以各種名義先後派出了京城,以盡可能地削弱鼇拜的勢力。然後康熙以議事為名將鼇拜請進宮來。鼇拜神氣地前來時,沒有覺察到一絲異樣,甚至等他被抓的時候,他都不慌不忙地沒有任何掙紮,因為他不覺得康熙敢對自己怎樣。
康熙帝拿下鼇拜後,親自向議政諸王宣布了鼇拜的罪行。以康親王傑書為代表的議政諸王很快也列出了鼇拜欺君罔上、結黨亂政等三十項罪名,議將其革職立斬。最後,鼇拜被從寬免死,但仍行圈禁。
至此,重要的批紅大權收歸到康熙手裏,康熙從此堅持自己批閱奏折,以防大臣篡權。
康熙帝英勇果敢、沉著冷靜,盡管他一開始就知道鼇拜的種種劣跡,但在時機未成熟之時他沒有貿然行動,這是為了防止打草驚蛇。等時機一到,他果斷地把鼇拜拿下,為自己的政治前途掃清了障礙。
皇帝之位人人覬覦,作為國君,應該時刻保持警惕,一旦發現有亂黨亂國之流,應果斷地將之除掉,如若不然,等他的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勢必會給自己的政權帶來嚴重衝擊。
趙高是曆史上有名的奸臣,他在做郎中令的時候,就做了很多壞事。後來趙高當上了丞相,他很怕大臣們揭發他當年的那些罪行。
有一天,趙高跑到秦二世那裏對他說:“天子要想顯得尊貴,就應該不讓群臣們隨便見到自己的麵目,而隻讓他們聽見聲音就可以了。陛下現在還年輕,對周圍的事情還不是很了解,如果您坐在朝廷上,政事一旦處理不好,大臣們就會當麵指責您的不足,您的天子英明就會因此而受到損害。所以,陛下應該深居內宮,如果有什麼事情,臣自會前來稟報,就算陛下再遇到難題,臣也能幫您處理。如此一來,就不會有人懷疑陛下的英明了,普天之下隻會稱頌您是個英明的君主。”
秦二世聽了趙高的計策很是高興,從那以後,秦二世整日待在內宮中飲酒作樂,不再在朝堂上會見大臣了。趙高逐漸掌握了朝中大權,一場災難正在醞釀。
不久後,趙高設計殺害了秦二世,立秦二世哥哥的兒子孺子嬰為秦王。趙高為了繼續他的陰謀,遂要求孺子嬰齋戒,以便入太廟祭祖,再接掌傳國玉璽。趙高的計劃是等孺子嬰進太廟後,趁機把他殺死,然後自己再篡權登基。
孺子嬰齋戒五日後,趙高便派人來請子嬰前往太廟接受王印,正式登基。子嬰此時推說有病,不肯前往。趙高無奈,隻得親自去請。等趙高一到,太監韓談眼疾手快,一刀就將他砍死了。子嬰隨即召群臣進宮,曆數了趙高的罪孽,遂滅了他的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