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先王是懂得敬畏人民的。人的身上什麼是最敏感的?耳目最敏感。聖人重視人們耳目的敏感,所以最終能獲得人民看重,並且名聲遠揚。我也重視人們的這種敏感。但聖人是用它做好事的,我如果用它來做壞事而又想求得美名,那怎麼可能呢! 就算是愛我的人也是不能幫我得到美名的。毛嬙、西施都是天下聞名的美人,但若滿臉怨氣,也就不能算美了。如果我本來就醜惡並且盡是怨氣,怨氣又顯現在臉上,口中還出惡言,這樣實在是充滿了醜惡卻還想要美名,這能辦得到嗎?簡直是太過分了。老百姓最憎惡那些太過分的人,所以有所多餘就要削減,有所不足就要增加,太滿了就要疏泄,太虛的則要充實。”
[實例應用與分析]
有美行才能贏得美名
“《管子》第十一”的上文部分中,管子針對統治者的“名聲”與“所行”的因果關係做出了深入的分析與闡述,“應該擔心的是自己不好,而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丹青即使藏在深山中,人們也能夠了解並把它取出來;美珠即使藏在深淵裏,人們也能夠了解並把它取出來,所以說我可能有錯誤的行為,但人民卻不會錯誤地評價我……所以有所多餘就要削減,有所不足就要增加,太滿了就要疏泄,太虛的則要充實。”
說明人們對統治者的評價都是公證的,而統治者則需要“有所多餘就要削減,有所不足就要增加,太滿了就要疏泄,太虛的則要充實”,如此,自身的態度端正了,有美行必能贏得美名。
在這裏,我們可以引用、理解為:“有美行才能贏得美名”。
世上的統治者們,無論是千古明君還是昏庸的亡國之君,無一例外都想贏得美名,他們都希望自己能名垂千古、人人頌揚。
沒有人不喜歡得到肯定、受到讚揚,這是人之常情。對於統治者而言,人們的讚揚都不能空得,而是要靠實實在在的功績才能取得。你態度端正、一心為民,自然人們會從心裏麵讚揚你;否則,隻顧身己享樂、踩在人們的肩膀上作威作福,不以體察民間疾苦,那麼,即使人們從口頭上讚揚你,從心裏也會詛咒你。
因此說,行得正、做得端的,自然會流芳百世;而禍國殃民的,自然會遺臭萬年。正所謂“有美行才能贏得美名”。
天下人的眼晴是雪亮的,君主是英明還是昏庸,天下百姓自有公論。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蒙騙不了天下百姓的眼睛。
要想得到美名,就必需用實際行動去贏得。明成祖朱棣深知其中的道理,以加倍的努力,贏得了英明皇帝的美名。
明成祖朱棣的皇位得來非常不易,可謂是曆盡艱辛、費盡周折後,才登上皇帝的寶座。因此,他格外珍惜自己的帝王身份,非常勤於政事。他深知,皇位得來不易,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該有一絲一毫的失誤,這樣才能受到天下百姓的擁戴。隻有能贏得美名,自己的皇位才能夠長久。
一次,明成祖朱棣在右順門看四方奏牘,由於當時精神過度集中,禦案上一個鎮紙金獅被碰到了案邊,險些掉到地上,站在一旁的給事中耿通連忙上前將金獅往裏邊移了移。朱棣這才發覺,將這同剛閱讀奏疏上的國家大事聯係了起來:“一個小小的金獅,放在不穩定的地方就危險,放在穩妥的地方就安全,更何況皇位呢!皇位是天下最大的了,更應該時時警醒,將其置於安穩之處。即使天下太平,也不能忘了危險。”
對於朝中政事,朱棣非常盡職盡責,每次朝上忙於政事,往往都來不及沉思,退朝後便“補習”,經常默坐冥想,圖謀治國之策,好為天下百姓謀利。
朱棣雖身為皇帝,卻處處克己,以求天下大治,百姓歸心。他把大臣送上的《大學正心章講義》反複讀了多遍,特別欣賞其中靜心寡欲的道理,認為做皇帝的尤其不能有所好樂,應該盡量做到心靜而虛,這樣才能品行端正,不會招致百姓埋怨。
他時時將自己與天下百姓聯係在一起,警戒自己謹慎行事、盡量清心寡欲,不能因奢侈而招來百姓的埋怨。他說:“為人君,但於宮室、車馬、服食、玩好無所增加,則天下自然無事。”
每每一想到天下,他頓時警覺起來,克己之心便占了上風。朱棣身為帝王,僅僅在每年的正月十一日至正月二十日這短短的十天內休息,其他時間幾乎沒有假日。
一次,明成祖朱棣命宦官去山西采辦天花,但很快就後悔了,因為這勢必會增加山西百姓們的負擔,影響農務,擔心招來埋怨,便下令停辦了。此外,外國使臣朝貢來的玉碗,他也拒而不受,讓禮部賜鈔遣還。對於一些平日不常用,府庫中又已有的東西,都盡量限製,免得臣子們察其所好後爭相進獻,於國事無益,隻能徒增百姓的負擔,為自己招來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