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2 / 3)

明成祖朱棣的生活過得一直非常儉樸,甚至上朝穿的內衣都破舊了,以至於衣袖外露,可是他補補還穿,侍臣看到後便讚頌其“聖德”。

如此一來,臣下們都改變了奢侈的作風,生活都簡樸起來,一時間朝廷上下風氣大好。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使國力得到了增強,人們生活也都安居樂業,為他子、孫時期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明成祖本人也得到了千古明君的美稱,受到古今人們的頌揚。

翻開中國曆史,真正英明的、有所作為的皇帝並不多,明成祖朱棣便是其中的一個好皇帝。身為帝王者,為天下百姓著想、為天下百姓謀利的,必然贏得美名。反之,必招致罵名,紙裏是包不住火的。

商朝的最後一代君王紂王就是一個招來千古罵名的昏君。他身為皇帝不為天下百姓謀福利,隻顧自己窮奢極欲,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天下百姓的痛苦之上。

紂王在沒有取得王位之前,本是一個相當聰敏、有勇有為的勇士,他很有軍事才能,帶兵作戰能百戰百勝,是他帶兵平定了東夷,將商朝的文化傳播到了淮水和長江流域一帶。

但是,在紂王取得王位之後,他內心潛藏著的各種私欲便漸漸膨脹起來,而且窮奢極欲、一發不可收拾,以致於禍國殃民、天下大亂。

紂王繼位後不久,就命工匠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大臣箕子知道後,感歎道:“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琢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野菜湯和粗豆做的飯,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願再穿粗葛短衣,也不願再住在茅房陋室中,而要穿錦繡的衣服、乘華貴的車子、住在高樓廣室之中了……這樣下去,我們國境內的物品根本不能滿足他的欲望,他一定還要去征收遠方各國珍貴奇怪之物。從這雙象牙筷子上,我就已經看到了以後發展的結果,禁不住為他擔心呀。”

果然,紂王的貪欲越來越大了,永遠都得不到滿足,他強迫成千上萬的百姓為勞工給他沒完沒了地建造宮殿,並在別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專門造了一個富麗堂皇的“鹿台”,把從百姓中搜刮得來的金銀珍寶都貯藏在裏麵。此外,他又強迫百姓為他造了一個極大的倉庫,稱為“钜橋”,把從百姓手中剝削來的糧食都堆積到這裏。紂王的日常生活更是奢侈,他把酒盛在池裏,將肉掛得像樹林—般,俗稱為“酒池肉林”。

紂王和寵姬妲己不僅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對臣子和百姓還施以暴政,並縱容妲己禍亂朝綱,任意殘害忠良。紂王的暴行害苦了忠良的大臣們和天下百姓,將整個國家也搞得烏七八槽。他還用各種殘酷的刑罰來震懾大臣和百姓,妄想以此來鎮壓各種反抗。凡是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對他,他就將其抓來放在燒紅的銅柱上活活烤死,這種由寵妃妲己發明的刑罰稱作“炮烙”。

在紂王的朝中,邪奸諂媚的奸臣會受寵,而正義的忠臣則往往受到刑罰。對於紂王的倒行逆施,忠良的大臣比幹和箕子都非常擔心,他們常常苦苦勸說他別這樣胡鬧下去,否則天怒人怨,隻怕用不了多久,就會國家覆滅。

對於賢臣的忠言相勸,紂王不但不聽,反而大加懲處,下令將比幹殺害,還慘無人道地叫人剖開比幹的胸膛,把他的心掏出來,說要看看比幹長的是什麼心眼兒。另一大臣箕子害怕災難會降臨到自己身上,就棄太師之尊而不顧,裝瘋賣傻。他披散開頭發,故意胡言亂語,總算逃過一死。但還是被紂王罰做奴隸,囚禁了起來……直搞得群臣人人自危,生怕下一個就是自己。

對於紂王的倒行逆施,百姓們早就怨聲載道了。為了堵住人們的嘴,紂王便下令,凡是敢於指責他的人,無論是大臣還是百姓,必定處死。還命令人們相互之間不準多說話,否則會受到懲處。

天怒人怨的結果,便是國家滅亡。後來,周武王舉兵討伐,紂王的將士無心應戰,紛紛倒閣投降了武王的義軍,紂王最終被逼在鹿台舉火自焚。

紂王可以說是暴君中的代表了,但他也不願聽到責備的話,不願天下百姓埋怨他,以致於下令“封口”,違令者非死即罰。人們的嘴是封不住的,他不僅留下了千古罵名,還成了亡國之君。

同樣,為官者也都願意千古流芳,而不願被百姓們罵、遺臭萬年。但是,孰黑孰白自有公論,黑的白不了,白的黑不了。你克己為民、一心為百姓的幸福努力,天下百姓自然會愛戴你、頌揚你;你隻顧自己享樂、不管人們的死活,天下的百姓自然會唾棄你、鄙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