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1 / 3)

而桀、紂卻不是這樣的。他們有善會歸於自己,有過則歸於人民。將過錯歸於人民,人民就會憤怒。將善歸於自己,自己就會驕縱。使人民憤怒,讓自己驕縱,這就是他們滅亡的原因所在。”

所以明君會害怕壞名聲影響耳朵,害怕壞名氣影響眼睛,因為這兩方麵是有關於天下得失的,怎能不謹慎呢!工匠有辦法影響斧頭,所以繩墨能料定木材;羿有辦法影響弓箭,所以張弓能射中目標;造父有辦法影響轡鞭,所以駕禦駿馬,到達遠方。”

能夠久坐天下君王的國家不是常常混亂的,也就不需要常常去花大力氣治理。而不善於坐天下的君王則在位就亂,而善於坐天下的則在位就會得到治理,這是因為善於治理的影響。”

[實例應用與分析]

能夠聽取批評為明智

“《管子》第十一”的上文部分中,管子對統治者該如何對待來自臣民們的批評做出了指點,“善於檢討自己的,人民就不會怪罪他;不能檢討自己的,人民就會怪罪他。所以承認自己的過錯,就是強大的表現;修養自己的節操,則是智慧的表現;不把壞事歸於別人,等於是仁的表現”,告訴為人君者,當自己有了過錯,就要勇於承認,這才是強大的正確途徑。

“所以明君會害怕壞名聲影響耳朵,害怕壞名氣影響眼睛,因為這兩方麵是有關於天下得失的,怎能不謹慎呢”,意為如何處理來自人們的批評,是會直接影響到江山社稷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隻有能夠以正確而積極的態度去麵對人們的批評,才可江山穩固。

在這裏,我們可以引用、理解為:“能夠聽取批評為明智”。

人無完人,皆能出錯。君主也不是神而是人,同樣會有做錯事的時候。不同的是,君主的地位高高在上,受萬人矚目,一言一行都在眾人的目光之下。而且君主是統領者,他的聖明與昏庸、正確與錯誤,往往都關係到千萬民眾的禍與福,所以身為君主者萬萬不能輕視了自己的一言一行。

一個正確的舉動,就可能使萬民獲福,從而受到擁戴、穩坐江山;相反,一個錯誤的決定,就可能禍及人民,因此形象大損而受萬民的唾棄,甚至丟掉了大好江山。

凡是聖明的統治者,都能夠聽取批評,並且檢討自己,讓人們監視自己,因為他們的目光是雪亮的。讓人民指教自己,這樣自己更能找到正確的行事方式。

人人都渴望享受,但是享受也要分什麼時候。如果不分時機的一味貪圖富貴榮華的話,輕可招致民怨,重則導致亡國。

劉邦起兵初期就差點抵製不住誘惑,好在忠臣苦諫方恍然大悟。如果當時他一意孤行、不肯認錯,恐怕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漢朝了。

秦朝末年,劉邦起兵造反,連連獲勝,最後攻到了秦國的都城鹹陽。秦王子嬰沒有進行任何反抗就投了降。劉邦很順利地進入鹹陽。

來到宮殿裏,劉邦被眼前宏偉豪華的宮殿深深地吸引住了,不禁失聲地讚歎道:“生而為人,就應該住在這裏!現在眼前的這一切都是我的,感謝上蒼對我的厚愛啊!”隨後又看見後宮裏的美人也都前來迎接,她們個個如花似玉,劉邦看的眼睛都直了,看著看著就禁不住想入非非起來。

站在劉邦身邊的樊噲看出了劉邦的心思,他對劉邦說:“您是想奪得天下呢,還是隻想享受眼前的榮華富貴?”劉邦回過神來,沒有理他。

樊噲接著說道:“我軍占領鹹陽,是一件好事,可如果您隻貪戀眼前的富貴和美色,那就是好事變成一件天大的壞事了。如今天下還未完全平定,我們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現在可不是貪圖享樂的時候。”

劉邦明明知道樊噲說的在理,可又不想放棄眼前的一切,便說道:“我隻是想住一個晚上,不會誤了大事的。”

樊噲又要開口,劉邦生氣地說:“我一路征戰勞苦,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享受一下有什麼不可以的?事情沒有那麼嚴重,你不用再多說了。”劉邦再三堅持,樊噲沒有辦法阻止。

張良聽說了此事,急忙趕過來,他苦口婆心地對劉邦說:“我軍能有今天的勝利,您之所以能進入這裏,都是因為秦王在此貪圖享樂,才有今天的下場。您一旦貪求富貴美人,就會喪失大誌,可見富貴美人並不是什麼好東西。您現在剛進入鹹陽就想快活,恐怕秦王之後,下一個亡國的便是您了。”

劉邦這才醒悟過來,他馬上改變了想法,撤出了秦宮。

劉幫能夠聽取張良的批評,拒絕了巨大的誘惑,並及時地反省了自己,得以迷途知返,促使他最終成功地建立起了漢王朝。

批評就似一劑良藥,深陷錯誤的人如果能服之,則可幡然悔悟,如果因不明白“良藥苦口利於病”的道理而不肯服,那就會一路錯下去,直到最終後悔都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