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唐太宗就很善於聽取大臣的意見甚至是批評,他統治下的唐王朝能夠達到鼎盛很大程度上與此有關。
王珪本是隋朝的舊臣,曾輔佐太子建成。因為他敢直言納諫,唐太宗拜他為諫議大夫。
一次,王珪進見唐太宗時,有一個貌美如花的女子侍奉在皇上身邊,仔細一看,原來是廬江王的愛姬。
唐太宗得意地說道:“廬江王行為不端,殺人丈夫,霸占人妻子,亡國不足為奇啊。”
王珪對太宗說道:“陛下您認為廬江王的行為對不對呢?”
唐太宗笑著回答道:“殺人奪妻,你還問我對與錯,你是什麼意思?”
王珪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講了個故事:“一天,齊桓公到郭地問當地的百姓:‘你們覺得你們的君王賢明嗎?’百姓說:‘他能對好人行好事,對壞人行壞事,您說他賢不賢明呢?’齊桓公又問:‘那他看似是個明君,為什麼還使國家滅亡了呢?’百姓回答:‘他對好人行好事,但不能任用好人。對壞人行壞事,但不能排斥壞人,這就是亡國的原因。’”
陛下明知道這個女子是廬江王的愛姬,卻仍把她留在身邊,這就是明明知道錯誤而不去改正,這和廬江王的貪戀美色又有何區別呢?
唐太宗認為他說的很有道理,從此改掉惡習、勵精圖治,唐朝逐漸繁榮起來。
還有一次,唐太宗得知參加朝廷科舉銓選的人中,有很多人是偽造官資履曆或假冒祖上有功而前來的。於是下令,要求偽造者自己出來自首,否則就將其處死。不久,有一名偽造者被發現,唐太宗要把他處死。
大理寺少卿戴胄上奏道:“根據我國法律此罪應當處於流刑。”
唐太宗生氣地說:“你想讓我因為維護我的法律而在天下人麵前失去信用嗎?”
戴胄說:“您的命令是憑一時的氣憤而下的,法律則是國家用來取信於天下而製定的。皇上因不滿銓選有詐,才打算處死他。您也知道他們罪不致死,所以才要用法律來處罰他們,這才是伸張信用啊。”
唐太宗冷靜地想了想,然後對戴胄說:“你直言敢諫,秉公執法,我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戴胄不怕觸犯皇帝尊嚴,秉公執法,唐太宗聽取了他的意見,從而避免了一樁冤案。可見,一個國君隻有肯承認錯誤才是明智的,隻有這樣才能不斷地完善自己,把國家治理的越來越好。
人無完人,所以說有必要聽取別人的批評,並不斷地改正自己的缺點,劉邦就是個毛病很多的皇帝,但他能夠聽取批評、知錯改錯,這從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他身上的許多不足。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義軍紛紛造反,各種勢力都想奪得天下。陳留郡高陽人酈食其胸有大誌,有人向他建議說:“現在正是你一展才華之時,你還在等什麼呢?”
酈食其不慌不忙地說道:“能定天下的人,一定是個傑出的人物,不能看一時的表現就可以下定論,所以我還要等上一段時間。”
高陽有幾十個將領都在此地路過,酈食其暗中觀察,沒有一個能讓他滿意,他心想:這些人打了勝仗就耀武揚威,打了敗仗就垂頭喪氣,必定難以成大事。
劉邦在陳留作戰時,酈食其的一位同鄉就在劉邦手下當差,他回鄉探望親人,酈食其主動上門問他:“聽說劉邦他很有謀略,但是非常討厭儒生,這是真的嗎?”
他的同鄉說道:“劉邦雄才大略,但是他的毛病也不少,是個很讓人難以琢磨的人。”
劉邦到了高陽,酈食其去拜見他。當時劉邦在洗腳,見到酈其食也沒有理他,很是冷漠。酈食其心中很不高興,問劉邦道:“你是幫助秦國消滅諸侯,還是率領諸侯去消滅秦國?”劉邦聽後很是反感,他把眼睛一瞪,開口就罵,十分無禮。
酈食其也毫不客氣地回敬了他幾句:“看你這樣對待賢人的態度,就知道你以後沒有什麼大作為。自古都講究禮賢下士,尊重人才,能做到這一點的都是不凡之人。而那些不明事理的人才會大呼小叫的,有眼不識人才,看來我還真的來錯了。”
酈食其說完轉身就走,劉邦此時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失禮,連忙叫住了他。他不再洗腳,馬上穿戴整齊,並向酈食其賠禮道:“先生見識過人,是我無禮了。”
酈食其說:“我對你略有耳聞,你若是戒除傲慢隨便的態度,廣招賢才,爭奪天下不是什麼難事。成就大事者並不在實力的強弱,關鍵看能不能堅持到最後和能否贏得百姓的擁護。你能知錯就改,我對你就又有信心了。”
劉邦見酈食其言語精妙,十分佩服。他又道歉說:“自古以來,都說聖賢之人一語驚人,今日您讓我茅塞頓開,你就是這樣的賢人啊!先生不要怪我,還得請您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