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3 / 3)

酈食其見他真誠悔過,於是就決定跟隨他一起打江山。他建議隻能智取陳留,不可硬攻。酈食其說道:“陳留的縣令與我有交情,我多加規勸,他一定能歸降。”

後為,酈食幫助劉邦智取陳留,立下了大功,劉邦從此將他留在身邊任職。

劉邦最終贏得了天下,除了因為他具有雄才大略之外,能夠聽取批評、虛心納諫也是他成功的一大原因。

很多在皇帝身邊輔佐的大臣都能清楚地看到皇帝所犯的錯誤,忠直之士能夠對這些錯誤直言不諱,而勢利小人則往往對這些錯誤“視而不見”,忠奸的區別往往就在這裏,而皇帝能否聽取忠臣的直諫也成了判斷他是明是昏的重要依據,因而說,“能夠聽取批評為明智”。

一次,齊宣王對手下的大臣淳於髡說道:“先生談一談寡人喜歡的是什麼?”

淳於髡說道:“自古以來王者喜歡的有四樣,而大王喜歡的隻有三樣。”

齊宣王十分困惑,不解地問道:“這話什麼意思?”

淳於髡說:“古代的君王愛馬,大王也愛馬。古代的君王愛美味,大王也愛美味。古代的王者好近女色,大王也好近女色。古代的君王都尊愛賢才,大王卻不尊愛賢才。”

齊宣王搖搖頭說道:“國中根本就沒有傑出的賢能之人,要不我也會尊重他們的。怎麼能說我不尊愛賢才呢?”

淳於髡說:“古時候有上等好馬,可現在沒有,大王不惜重金去找。可見大王真的喜歡馬。古時候有豹象等動物可口的肉,現在沒有,大王不遠千裏去尋找,做成美味佳肴,可見大王真的很喜歡美食。古時候有西施那樣的美女,現在沒有,大王從天下的美女中去挑選。可見大王真的喜歡美女。至於賢才之人,難道大王真的要等到像堯舜禹那樣的人才出現,再去尊重他們,喜歡他們嗎?即便這樣的人才出現了,他們也不會喜歡大王的,因為他們不會覺得大王是個真心的尊賢愛才之人。”

齊宣王領悟到了淳於髡的話外之音,馬上在全國不拘一格的招才納賢起來,一大批名士從四麵八方投奔而來,在他們的幫助下,齊國也逐漸的強大起來。

齊宣王能夠接受淳於髡的批評和指點,及時的以實際行動來彌補失誤,可謂“亡羊補牢不為晚”。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不可能沒有疏漏,隻要能夠聽取正確的指點和批評,及時的改過補救,就是利國利民的好皇帝。

可惜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是英明的,曆史上聽不進勸告和批評的帝王也不在少數,宋明帝劉彧就是這樣一位“糊塗”皇帝。

南朝宋明帝時,大臣虞願對明帝劉彧的奢侈生活和喜好浪費的作風極力反對。

一次,劉彧責問虞願道:“我貴為皇上,就不能比別人生活過的好點嗎?”

虞願說道:“您是天下的皇上,所以才要以身作則,為百姓做個榜樣。現在百姓的生活還很疾苦,皇上如果不顧及他們的死活,他們勢必會起義造反。到那時候,皇上恐怕就沒有安寧之日了。”

劉彧雖然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但是內心很不滿地說:“我隻是有點小的樂趣,不至於讓百姓起兵造反吧,你也不要太誇大其詞了。如果我這做皇帝的一點快樂都沒有,那還有什麼意思呢?”

劉彧想把從前的王府改建成寺廟,好增加自己的功德。百官都沒有人敢提出異議,隻有虞願上前諫言:“供奉神佛,全在實心實意,並不是在於把大量的錢財花在建寺廟上。皇上如果能把這些錢用在百姓身上,天下百姓一定都為皇上祈福。”劉彧聽後大聲地訓斥了虞願一頓,仍堅持把寺廟建好。

群臣為了劉彧高興,還寫了好多歌功頌德的奏折。虞願不但沒有誇讚之詞,還反對劉彧道:“皇上建寺廟,日後有一天定會覺得寺廟不夠華麗,這樣就難以停止了。一旦地方的官員也紛紛效仿,天下的錢財豈不是都得耗盡了嗎?國家用錢的地方還很多,皇上不能不管不顧啊。”

劉彧見虞願處處和自己作對,十分惱火,把他趕出了大殿,他生氣地說:“這家夥什麼都不讓我做,太可恨了,我一定要殺了他。”群臣為虞願求情,虞願才逃過一死。

劉彧的身材特別肥胖,偏偏又喜歡暴飲暴食。他最喜歡吃魚腸醬,每次一吃就是好幾碗。為此他就落下個胸腹脹痛之症。

虞願為劉彧的性命擔憂,他說道:“如果美味佳肴傷害了身體,再好吃的東西也變成毒藥了,所以皇上就不要吃魚腸醬了。這件事並不難,皇上一定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