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說:“唉,原來如此!聖人之言意味深長嗬!死後沒有知覺就算了,如果有知覺,我有什麼麵目見仲父於地下呢!”說完就拿過布帕包頭而死。
桓公死了十一天,蛆蟲爬出了屋外,人們才知道桓公已經死了,用門板收殮了桓公的屍體。桓公之所以死去十一天,蛆蟲出屋而無人收屍,就是最終沒有聽從賢人之言的緣故。
桓公、管仲、鮑叔牙、寧戚四人曾一起喝酒,喝到高興時,桓公對鮑叔說:“為什麼不起來給我祝酒呢?”
鮑叔捧杯站起說:“希望您不忘流亡在莒國的時候,希望管仲不忘被綁在魯國的時候,希望寧戚不忘在車下喂牛的時候。”
桓公離席再拜說:“我和兩位大夫能不忘您的話,國家就一定沒有危險。”
[實例應用與分析]
親近賢者而遠離奸邪小人
“《管子》第十一”中的上文部分,為管子教導齊桓公的故事,他告誡齊桓公要遠離奸邪小人:“管仲整理衣冠起身答道:‘我希望您能遠離易牙、豎刁、堂巫和公子開方。易牙用烹調來侍候您,您說隻有蒸嬰兒沒有嚐到過,易牙就蒸了他的兒子給您。按理說沒有不愛自己的子女的,易牙卻對自己的兒子都不愛,怎麼可能愛您呢?您喜好女色而又好嫉妒,豎刁就閹割自己為您管理內宮。按理說人沒有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的,豎刁對自己的身體都不愛,又怎麼可能愛您呢?公子開方為了服侍您,十五年都不回家去探望親人,而齊國與他的家鄉衛國僅隔幾天的路程。按理說沒有不愛父母親的,公子開方連父母親都不愛,怎麼可能愛您呢?我聽過一句話,叫作偽不長久,做假不長能遠。活著不做好事的人,一定不會得好死的。’”
當初桓公聽從了管仲的話,廢掉了那四個奸邪小人的官職。後來卻因為沒有堅持到底而讓奸邪小人有了可乘之機,最終喪命喪國。
從前,桓公與管仲、鮑叔牙、寧戚四人一起喝酒時,針對鮑叔的教誨,桓公曾說:“我和兩位大夫能不忘您的話,國家就一定沒有危險。”如果桓公能夠清醒到底,認清聖賢與小人,親近聖賢遠離奸邪小人,那麼,是絕對不會有喪命喪國的那一天的。
在這裏,我們可以引用、理解為:“親近賢者而遠離奸邪小人”。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無論地位高低貴賤,任何人都會或多或少受到身邊人的影響,與聖賢之人在一起,則會受到不斷的教誨與鞭策,從而端正品行並得到很大的幫助;與奸邪之人相親近,則可能會變得心念不端正,或者深受其害而不得善終。
桓公因為有管仲而鮑叔牙而稱霸諸侯,又因為受易牙、豎刁、堂巫和公子開方的謀害而喪命喪國,這就是最好的說明了。
親賢臣者明,近小人者昏。古代的很多名士都很推崇這個理論。孟子和扁鵲都曾對此做過論述。
宋大夫戴不勝曾經請教孟子如何讓國君為善的問題。
孟子問他道:“假如有個楚國的小孩要學習齊國話,你說是請齊國人教他好呢,還是請楚國人教他好呢?”
戴不勝想了想回答道:“我認為還是請齊國人教他好些。”
孟子又說:“如果讓一個齊國人教他,許多楚國人在旁邊幹擾他,即使是天天鞭打他,那他也很難學會齊國話。可是如果把他安頓在齊國繁華熱鬧的街市裏住上數年,不用天天鞭打他,他也很容易就能學會齊國話了。
你曾說薛居州是個人才,你讓他守在君王左右,這樣做無非是想讓君王為善。假如君王身邊的人,無論年齡長幼,地位尊卑,都能同薛居州一樣,那就好比楚國人置身於齊國的街市一般,君王在這樣的環境中怎會不去做善事呢?
反之,假如君王身邊的人,隻有薛居州一人行善,那就好比楚國人身邊有許多人幹擾他一般,這時的君王是做不出善事的。所以,要想讓你們國君為善,就得多多招納像薛居州這樣的有德之才,國君終日和這些賢才在一起,他自己一定也會變成賢君。”
秦武王有次染病,請扁鵲前來醫治。扁鵲給秦武王檢查一番後要求給他動手術治療。朝中的一位大臣這時站出來說:“我們大王的病處,在耳朵前麵,眼睛下麵,動手術不一定就能好,弄不好還會耳聾眼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