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的家人又來勸他說:“現在胡惟庸是皇上麵前的紅人,你不喜歡他,也不該得罪他啊!你不要太固執,要謹防胡惟庸日後報複你啊。”
徐達嚴肅地說:“和小人交往,眼前雖可得些小利,但後患無窮,肯定要吃大虧的。做人做事不能鼠目寸光,如果不能看的長遠,又怎能長盛不衰呢!”
後來,胡惟庸失勢,朱元璋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處死了。許多人都被牽扯進去,一個個不是丟了官就是喪了命。徐達因為反對胡惟庸,朱元璋對他更加賞識了。
徐達目光長遠,不受眼前利益的誘惑,最後賺取了大功。他不與小人共舞,堅定自己的立場,最後贏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可見,要想成大事,就必須與小人劃清界限,否則,最終必被小人所害。
在朝廷做事,對於身邊的小人要嚴加防範,千萬不要被小人的花招迷惑了眼睛。隻有認清小人、遠離小人,才能避免禍患。
孫臏就是因為沒有看清楚龐涓的真麵目,才落下個被他慘害的下場。
孫臏和龐涓是春秋時期高人鬼穀子的學生。兩人在鬼穀子的指導下,文韜武略無所不精,成為當時的兩大奇才。但龐涓為人心浮氣躁、好勝心強,容易對別人產生妒嫉之心。而孫臏則謙虛好學、待人寬厚。
當時,韓、趙、魏三家分晉。其中魏國的勢力最為強大,魏惠王野心勃勃,意欲稱霸天下。他四處招賢納士、收攏人才。龐涓得知後迫不及待地提前下山投奔了魏國。在魏國,龐涓深得魏惠王的器重,被封為大將軍。他把學來的本領全部用在平日訓練兵馬上,在與衛、宋、魯、齊等國的交戰中,他的軍隊屢戰屢勝,因此,他在魏國贏得了威望。
不久後,孫臏學成下山。聽說魏惠王禮賢下士,很有仁德,於是也來投奔魏國。龐涓知道後對魏惠王說:“孫臏是齊國人,我們如今正與齊國為敵,他此次前來,恐怕別有用心。”
魏惠王說:“依您之言,外國人就不能用了嗎?古人說用人要不拘一格,我不能因為他是齊國人,就錯過這位賢者啊!”魏惠王很隆重地接待了孫臏。
在與孫臏的交談中,魏惠王發現孫臏比龐涓更有將才。於是,就想拜孫臏為副軍師,協助龐涓統軍。龐涓得知後忙對魏惠王說:“孫臏是我的兄長,才能又比我強,豈能在我手下做事呢?不如先讓他做個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讓位於他。”孫臏以為龐涓這是一片真心為自己著想,對他十分感激。
龐涓怕自己的前途受到影響,他總想著讓孫臏回到齊國,有一次他試探性地問孫臏:“你怎麼不把家裏人接來同住呢?”
孫臏答道:“家裏人非亡即散,哪裏還有人可接呢?”
龐涓聽後心裏不禁一沉,如果孫臏真在魏國長待下去,自己的地位可真是岌岌可危了。
後來,孫臏在齊國的朋友給他寫信讓他回到齊國。孫臏回信說自己是魏國的客卿,不能隨便走。結果信被魏國人得到了,報告給了魏惠王,魏惠王問龐涓如何處理此事,龐涓連忙說:“孫臏是個奇才,如果經不住他朋友的勸說回到齊國,對魏國是非常不利的。我先去試探一下,如果他真心留下也就罷了,如果他有離開之意,那就交給我處理吧!”魏惠王答應了。
龐涓到了孫臏處,直接問孫臏道:“聽說你收到一封從齊國寫來的信,為什麼不回去看看呢?”
孫臏說:“隻怕不妥。”
龐涓說:“你放心回去好了,我會向大王解釋的。”孫臏聽後很是感動,第二天便前去向魏惠王告假。
魏惠王不知真相,以為孫臏要回齊國效力,一時氣憤難當,命龐涓來審問他。龐涓假裝仁義,先放了孫臏,又假意前去給孫臏求情。不久後,他神色慌張地回來對孫臏說:“我費了九牛二虎自力總算把你的命保下來了,但大王說黥刑和臏刑卻不能免除。”接著,龐涓讓人在孫臏臉上刺字,剔了他的膝蓋,孫臏被弄成了終身殘疾。
孫臏胸懷大略且為人正直,但是他太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了。他輕信小人,結果惹禍上身,可見,對於那些奸邪的小人,隻有敬而遠之才能保全自己。保全了自己,等到合適的時機再把小人搞垮也為時不晚,這才是智者的策略。
從曆史上的眾多事例來看,親近賢者的帝王都能夠基業長青,帝位代代相傳,而那些不能遠離奸邪小人的帝王則是下台的下台,亡國的亡國。
因此,親近賢者而遠離奸邪小人才是治國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