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之所以這樣重視軍紀,主要是出於軍事鬥爭的需要,當時,太平軍紀律嚴明,又以維護老百姓而受到百姓的擁護。曾國藩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百姓心中重塑良好的形象。
對於訓練不嚴,紀律不好的兵勇,曾國藩是不準帶入前線的。曾國藩在給自己手下的名將塔齊布的信中提到:外間傳言勇不安靜,在茶館鬧事,足下須嚴行約束。若有一勇不規矩,不嚴肅,吾即不願帶去。
對目無軍規法紀,騷擾老百姓之人,曾國藩主張以法治罪,殺一儆百,決不縱容。
在平時軍事訓練中,曾國藩還製定了操、演、巡、點四項。各項規定都很詳細、嚴格。他要求士兵們必須嚴格地執行,每日據此進行操練,直到熟練為止。除了刻苦訓練以外,曾國藩還製定了點名,放哨的綠營新規,加強對士兵的控製和對敵人的防範,還能使軍隊隨時都能整裝待發。
曾國藩的軍隊能打敗太平軍其中有很多因素,但他的軍隊紀律嚴明,刻苦操練是他取得成功的一大保障。可見,治軍的前提就是法紀嚴明。
讒言好似一劑慢性毒藥,昏君遇到它會越來越迷戀它的味道,明君卻能一眼辨出它害人的本質而抵製它,秦武王就是這樣一位明君。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攻打韓國的宜陽,甘茂擔心自己不在宮中時,會遭小人誣陷誹謗,於是對武王說道:“春秋末年的時候,孔子有一位得意的弟子名叫曾參。曾參一向嚴於律己、奉公守法。以前,曾參住在費的時候,魯國也有個叫曾參的,他殺了人逃跑了,官府正在追捕。大街小巷的都傳遍了,說曾參殺人了。
有一個人聽後,急忙跑到曾參家裏,剛好曾參外出不在家中,那個人就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他母親聽後微微一笑,不緊不慢地說:‘我兒子才不會殺人呢。’說完又繼續織布。兒子是她辛辛苦苦養大的,他的脾氣、秉性母親完全了解,她根本不相信這個謠傳。”
另一個人又跑來說,曾參殺了人,他母親依然鎮定自如,依舊紡織手裏的布。過了一會,第三個人跑來對她說曾參殺了人,這一回她不得不相信這是真的了。她立刻扔下手中的梭子,離開織布機逃走了。就在她逃走的路上,碰見了她的兒子,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以曾參的賢明,加上母親對他的信任,三個人的謠傳就讓她母親信以為真了。現在臣的賢能,遠不如曾參,大王對我的信任,又不比曾參的母親,疑心臣的又不止三個人。臣恐怕大王也像曾參的母親那樣對我產生懷疑。”
武王聽了點頭說道:“寡人明白你的用意了,我決不會聽信他們的讒言,你就放心吧。”後來,曾參與武王在息壤立下盟誓。
秦武王英明,能夠做到不信謠言,但畢竟是眾口鑠金,一件事說的人多了,假的也就變成真的了,可見曾參的擔憂並不是沒有必要,如果他遇到的不是秦武王,可能結局就完全不同了。
諸葛亮是個治軍的高手,他在用將上從不聽信讒言,用兵上也是賞罰並重、紀律嚴明。正是因為他的擅“治”,當時的蜀軍士兵個個英勇,人人遵紀守法,其戰鬥力也足以抗衡吳魏。馬謖失街亭之事諸葛亮就處理的非常周全、合理,這也足能體現出他在嚴整軍紀上的決心。
諸葛亮認為,街亭失利不是馬謖一個人的失誤,而是證明軍隊內部有問題。他準備采用明罰、思過、減兵省將三個措施來治軍。
首先,明罰也就是嚴明賞罰。馬謖街亭戰敗,因他事先有軍令狀在身,理應處斬不待。但他南征時曾為諸葛亮獻過攻心之計,他極其擅長謀略,斬掉這樣一位將才諸葛亮實在是不甘心。但諸葛亮深思熟慮一番後還是做了最後的決定——斬馬謖。
當時,益州風氣過於寬縱,嚴肅軍紀勢在必行。於是,諸葛亮先是重用有功的王平,加拜其為參軍,進位討寇將軍,接著又殺了街亭失利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處斬時,諸葛亮親往臨祭馬謖,十萬大軍聞知此事無不流淚,也留下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典故。
對於斬馬謖之事,在成都主持丞相府事務的蔣琬卻不滿意,他對諸葛亮說:“天下未定,殺智謀之士,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