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荒廢不產糧食的國家將會滅亡,糧食生產僅夠消費的國家隻能靠武力維持,糧食的生產充足,並且有存餘的國家才能成就王業。糧食,是民生之本;糧食,是財用之本;糧食,是疆土之本。糧食多,天下的物產就都能擁有了。
所以,舜第一次率民遷徙發展農耕而建成小邑,第二次遷徒建成大都,第三次遷徒建成國家。
舜沒有采用嚴厲的刑罰、嚴酷的禁令,但民眾都歸向於他。因為離開他必定會受害,跟著他則必然得利。先王往往善於為民除害興利,所以天下百姓都歸從他。
所謂的興利,就是有利於農業;所謂的禁害,就是禁止有害於農業。農業得到發展,糧食收入就會增多;糧食收入多了,國家就能富;國家富了,人民就安居於家鄉並且愛惜家園;人民安鄉重家,對於移風易俗,驅使調遣甚至有所殺戮,都不會反感了。這都是務農產糧的功效。
君主不行利興農,糧食就會少;糧食少了,人民就窮;人民貧窮,就會輕視家園;輕視家園,就容易外流;輕易外流,君主的政令就不能得到堅決地執行;君主的政令不能堅決執行,禁律也就不能堅決地落實;禁令不能堅決地落實,打仗就不能必勝,防守也不能堅固了。法令不能得到必行,禁律不能落實,戰爭不能必勝,防守不能必固,這就叫寄生之君。這就是不行利興農缺少糧食的危害。
糧食生產,是君主為政治國的根本大事,是身為人君者的首要任務,是擁有民眾的途徑,是治理國家的正確方法。
[實例應用與分析]
民富才能國強
“《管子》第十五”的上文部分中,管子講述了身為君主者重視農業生產的重要,以此來說明人民富裕了才能國家安定。“所有的治國之道,都是要先使民眾富裕起來。民眾富裕了就容易治理,民眾窮困就會難以治理。為什麼這樣說呢?民眾富裕了就會安於鄉裏看重自己的家園,安於鄉裏看重家園就會恭敬君主而畏懼刑罪,能夠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民眾貧困了就無法安於鄉居從而輕視家園,不安於鄉裏而輕視家園就敢於鋌而走險、抗上犯禁了,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這就說明了能否讓人民多產糧食豐衣足食是非常重要的,關係到國家是否安定的大計。“所以治理好的國家往往是富裕的,混亂的國家往往是貧窮的。所以善於國政的君主,必定會先使百姓富裕起來,然後再加以治理”。
在這裏,我們可以引用、理解為:“民富才能國安”。
“民富則國安”是一個恒久不變的規律。但凡人民富裕的,國家都是安定祥和、其樂融融,社會治安狀況也良好,很少有偷盜搶劫、作奸犯科的。而一個人民貧窮生活困苦的國家,則往往盜賊頻出、國家秩序混亂,君主根本就不可能受到人民的擁戴,那麼他的治理和政令也就沒有人願意去執行。
是的,有能力讓人民過是好日子的君主才能算得上是好君主,人民才能夠從心裏愛戴他、擁護他,樂於執行他的政令;而讓人民窮困度日的君王則很難在人民心目中有地位,他的政令也沒有人願意去執行,如此一來則民窮而國亂。
很多帝王都知道民先富國才能強的道理,因此,英明的帝王都善於在造福百姓上下功夫。齊桓公就是位肯於給百姓謀福利的賢君,他在名相管仲的輔佐下,大力發展齊國經濟,百姓很快富裕起來,國家也跟著越來越強大了,最終齊桓公得以稱霸諸侯。